其实夏想也清楚,国家领导人都有专门的菜谱,都以青菜和杂粮为主,非常注重营养的均衡。
总书记有令,夏想不得不听,就和古秋实一起陪总书记吃饭。毕竟不如古秋实和总书记之间关系密切,他就有点拘束,就想起古代皇帝赐宴之时,大臣战战兢兢吃不好坐不安的记载,以前看了还觉得好笑,现在却有了感同身受的滋味。
总书记作为国内第一人,不管时代是怎样的发展,社会是如何的进步,能登上引领一个国家十几年的第一人的宝座,绝对有非同一般的过人之处。要是古代则是天命所归,要是现在就是众望所归。
夏想喝了一碗继,简单吃了几口菜€€€€恐怕是他有生以来吃得最不知是何滋味的一顿饭。
饭后,总书记坐回到沙发上,夏想就和古秋实坐在总书记的对面。
总书记喝了一口茶,才慢条斯理地说道:“看到秋实的沉稳和夏想的朝气,我就觉得国家还是充满了希望。我最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因为年轻人总能让人展望未来。”
总书记的话似乎是随口一说,而且还是漫不经心的口气,但听在夏想耳中,就顿时让他怦然心惊,因为谁都知道古秋实是总书记指定的隔代接替人,总书记此时将他和古秋实并列,而且古秋实在先,他在后,是直接的暗示还是殷切的期望?
PS:兄弟们再投上20票,我也加把劲儿,今天周末,晚点儿睡,争取再更一章出来
第1359章 不为人所知的内幕
第1359章 不为人所知的内幕
古秋实在总书记面前,坐得很端正,听到刚才总书记的话后,眼神也是微不可察地跳动了一下,不过却没敢太跳跃,随即又收回,还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夏想却不知道,古秋实心中也是惊涛骇浪。
其实外人或许并不清楚,早在下马区之时,夏想就已经入了总书记之眼,当时总书记就让人整理了夏想的相关简历,以备后用。
总书记的眼光,还是超人一等的。
从下马区之后,再到郎市,再到天泽,然后终于到了秦唐,一步步走来的夏想,不但没有让总书记失望,反而更加让总书记对他兴趣大增。如果古秋实推断不错的话,经过郎市锤炼之后的夏想,在天泽担任市长之时,就已经真正入了总书记之眼。
再到秦唐之时,夏想刚刚步入副省之后所面临的一场狂风暴雨,中纪委的狠手,也未尝没有总书记最后一次对夏想的考验。因为夏想升迁过快,根基不稳,凡是成就大事者,必有过人之处,总书记就是想亲眼看看,夏想究竟是不是真金不怕火炼
秦唐之后的夏想,就让总书记真正下定了决心,要着力培养了。尽管古秋实也明白,其实此时,团系内部有许多反对的声音,而且反对的力量还是格外的强大。
甚至总书记最得力的两名助手,米纪火和明得谋,明得谋也不赞成将着眼点落在夏想身上。因为明得谋担心,夏想并非同路人。
其实米纪火也有同样的担心,不过他的性格温和,不直接说,他见总书记态度很坚定,就没好开口,但他的心思却还是被古秋实看得明白。
明得谋在总书记面前列举了夏想三大不足,一是年纪太轻,资历太浅。二是成长的道路,手段过于强硬,斩落对手无数,不太会团结同事。三是立场不明,和家族势力来往过密,关系纠葛过多,甚至还和平民势力也有交集,迄今还没有明确的政治倾向。
总书记也是难得地一一反驳了明得谋的说法€€€€当时是在一次仅有几人参加的高级别的见面会上,除了米纪火、明得谋之外,古秋实和郑盛也在。
让古秋实震惊的不是总书记对夏想的器重,而是总书记罕见地亲自出面,而且还是当众维护夏想,就不得不让人惊讶了。
而且,总书记还是逐条反驳了明得谋的论点,也不能算是反驳,更准确地讲,说成是说服更合适。
其一,年纪轻不是问题,资历浅也不是关键,敢于提拔和重用年轻人,一向是团系的鲜明特点,也是优点。
其二,手段强硬也很必须,国内政治发展到现在,许多弊端已经凸显,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执政党的地位就有可能受到冲击。再从长远来看,国内政治上的暮气已经影响到了外交形象,现在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家的内忧外患非常严重,只知埋头韬光养晦,四代之后,终究会形成软弱的体系。整个体系软弱了,再想有所改变,就是空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