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云龙吟

第1196章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对于宋军大举进攻江宁二州,晋国朝廷态度一直不明朗。三天前,宁州以北更是出现北府兵活动的迹象。因此尽管烈山打得如火如荼,期明信和卢景的两个营也只能留在宁州,严加戒备,免得被人抄了后路。
程宗扬道:谢幼度来了吗?
没有露面。过了会儿孟非卿道:你是劝我扩军?
现在扩军也来不及了,况且扩军还要大笔花钱,就是再大发几笔横财也不够用。程宗扬道:不过我倒有一个主意。
说来听听。
粮食。
孟非卿露出一丝笑意,烧宋军的粮仓,还是断他们的粮道?
这两件事肯定是要做的,但我的主意不是这个。程宗扬道:老大给我上了那么多军事课,但除了战场杀敌,还有一种战法。
孟非卿来了兴趣,愿闻其详。
程宗扬笑道:经济战。
老大上军事课的时候还说过,打仗要避其强,击其弱。程宗扬道:我在三川口和宋军交过手,宋军虽然比不上星月湖大营,但也不是弱旅。要在战场上打败近十万宋国禁军,付出的代价我们很难承受。比起宋军的战斗力,宋国最大的弱点在于财政。
孟老大可知道有这句话吗?程宗扬摆足姿态,然后挺胸挥手,吐出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自己好不容易才借用一次现代人的智能,满心以为能打动孟老大。谁孟非卿连眉头也没动一下,只平静地点点头,这句话岳帅也说过。
程宗扬碰了一鼻子灰,心里把岳鸟人干了几遍,然后道:那孟老大知不知道政治是哪里来的?
这个倒未曾想过。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是经济的产物。程宗扬道:战争可以解决政治问题,但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经济手段不但能解决政治问题,还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所有的问题都是经济利益的冲突。
就以江州之战而言,程宗扬道:宋军到几千里外作战,一举一动都花的是钱。不说兵甲器械,但说粮食,宋军以七万人计,每人每天需要两升粮食,七万人一天就是一千四百石,一个月需要四万两千石。一匹战马用的粮草是士兵的六倍,如果宋军有一万匹马,每个月合计将近八万石粮食。
自从与捧日军交手之后,程宗扬就反覆算过这个问题,这会儿胸有成竹地说道:这是前线消耗的粮食,大军在外,每个士兵大概需要三个民夫供应物资,这样还有二十万民夫,需要的粮食再加三倍,每个月就接近二十万石。
孟非卿道:宋国临安周围几个大仓,每个都有三十万石的存粮。
这就要说到运输问题了。我问过宋军军粮运送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能够背负的粮食是六斗,每天需要吃两升。以一个士兵需要三名民夫计算,三名民夫一共背一石八斗粮食,加士兵是四个人。前六天一共吃掉四斗八升,其中一名民夫带六天口粮一共一斗二升返程。接下来六天,三个人一共要吃掉三斗六升,另一名民夫带十二天的口粮二斗四升返程。接下来六天,两个人一共吃掉两斗四升粮食,最后一名民夫需要带十八天的口粮三斗六升返程。这样三名民夫供应一名士兵,最大行程是十八天。即使返程口粮减半,运到前线也只有三斗。
程宗扬沾了茶水,在案上划着解释道:从临安到沅水可以走水路,虽然省力,但逆水行舟,速度缓慢。从沅水开始,到烈山是一个月的路程。宋军至少要在途中设两处粮仓才能保障供应。计算下来,每运送到前线一石粮食,途中就要消耗十二石。要保障宋军每个月八万石粮食供应,临安运出的粮食就接近一百万石。
不错。兵法讲究因粮于敌,从敌方得粮一石,就省了己方十倍的耗费。
孟非卿笑道:不过很少有人算得像你这样清楚。
孟非卿久经军旅,对这些并不陌生,程宗扬也不细说,接着道:况且临安的粮仓也不是军储,还要供应临安居民食用。我估计宋国官仓能调用两百万石已经是极限。现在每石粮食是多少钱呢?
我买的时候秋粮上市,粮价正贱。孟非卿道:平常粮价每斗在三十到六十铜铢左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