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听方孝孺的意思,似乎这时候的大明,烧煤的危害似乎要比后世用的煤还要吓人。
老百姓家里是有窗户的啊。
朱允炆却忘了后世民用煤是经过工艺加工过之后的,清洗掉了许多杂质之后的煤,而此时的大明用的都是原煤,又不是水洗煤,一经燃烧,顷刻间黑烟密布,便是在如何通风也会在室内残留许多,人吸入后,轻则染疾,重则亡命。
郁新瞥了方孝孺一眼,“西北民间疾苦,百姓也不是家家户户都烧得起木炭,而煤石却是遍地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方阁老莫要小看民智,陛下,据臣所知,民间有人以加工木炭的方式加工煤石,通过锤打和干馏使煤石的毒害减少了许多,使用的时候在辅以一种名为烟囱的工具,可以有效减少毒害。”
这算是最早的煤炭加工技术吗?
朱允炆不太懂,但起码知道民间已有合理用煤的先例,这还是很值得高兴的,“这样吧,郁阁老可以把那个可以使用煤石的农户找来,让他在工部做差,好好研究如何加工煤石。”
民间多人才,后世很多发明也是起源于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牛顿不被砸一下也不会去想什么叫万有引力。
诶?西门庆当时被潘金莲用木棍砸了一下之后,为什么不想想这木棍为什么掉地上而不是飞上天呢?
可能是潘金莲长得太好看了吧,间接影响了万有引力晚诞生了五百年!
“郁阁老想要开放盐政、鼓励民商,朕觉得是可行的,不过方阁老提出开禁的很多影响确实应该注意,其实依朕看,生铁的贩卖不需要严加管控,炼钢铸器哪里是地方一豪强就有实力做到的事情。”
朱允炆开口说道,“虞衡司背靠朝廷支持,炼出来的钢质量都不足以让朕满意,军中甲胄仍多以精铁为主,而且兵器之发展,火器才是未来我大明的主流,所以,逐渐开放生铁贩卖的事还不足以动摇社稷江山,方阁老也不用过于担忧。
至于北地皮草之类,虽稀少珍贵,然北地多有羊毛,可用于纺织,织造出来的衣物比丝绸要保暖舒适,这都是优势所在,所以民商之事,是可行的,这样吧,户部拟议一下,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南北的商品和生产均衡,不使西北之民被剥削压榨,便可以递呈与朕。”
鼓励民商就是发展资本,是强国必须要做到的先决条件,民不富国不强,经济基础不硬,国家打起仗来必然畏手畏脚。
“议政就要畅所欲言,哪怕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可以说出来。”
朱允炆肯定了郁新的想法,又鼓励尚未开口的方孝孺、解缙二人,“不要怕说错话,大胆的提,如果提出来的想法很好,但朕和诸卿的才能不足以填补一些不足之处,也可以叫上翰林院里那些学政嘛。大家集思广益,目的都是为了我大明江山。”
“陛下开明纳谏,是臣子的福分。”
四人复赞。
第029章 大明海事
谨身殿里的议政一直持续了足足两个多时辰。
期间马恩慧还特意嘱咐尚膳局送了一次午饭,五个人围着开放民商的事情又做了许多的修补和税收比例的制定,朱允炆担心记不住,中间还把文华殿备值的几名学政叫了过来负责记录。
除了一开始的放宽刑罚,解禁民商之外,方孝孺又提出了削减宗族年俸的想法。
“亲王年俸虽于洪武二十八年自五万石削减为一万石,然开支仍巨,自亲王以下,太祖定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三中尉衔,皆有朝廷年俸,天下初勘之时,朝廷尚且有力承担,他日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不出百年,朝廷财政恐怕就要被拖垮了。”
太祖留下的宗法最大的弊端可能就是这一条了,只要是宗族后代,无论多少辈之后都可以从朝廷领取俸禄,这是铁杆庄稼啊。
寻常百姓受制于财富和生产力,可能一辈子只要一个媳妇,养活一两个孩子,这些宗族哪有这些压力,他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娶妻纳妾,生养后代,老朱家生孩子的能力也算对得起这个姓,哪一支都随随便便生十个八个,五代之后,宗族就有几万人!
洪武朝是全天下养那么几十个宗亲,压力自然不大,等到弘治朝、万历朝,就是全天下养几十万个宗亲,哪还有余力去养活军队?
为什么漠南卫和山东卫被裁汰,为什么等到朱祁镇继位的时候,能打仗的只剩下京师三营和山东备倭兵,到了崇祯朝,连京师三营、备倭兵都没了,只剩下九边之军?以至于西北农民起义,可以如此轻而易举的席卷天下,直入北京?
因为大明的财政养不起多余的军队了。
弘治朝的内阁知道、万历朝的张居正也知道,但谁也没办法在改变这个局面,为什么?四个字来形容:积重难返。
取消宗族年俸,就是一口气逼反几十万宗族,明知道留着这个政策是在慢性自杀,但慢性自杀总比顷刻亡国要好的多。
有人说大明亡于小冰河,实际上,就算没有小冰河,大明的国运也撑不过五十年了,天下百姓是一定会起义造反的。
太祖留下祖宗家法从颁行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把大明推向了亡国的不归路上。
“朕知道祖宗家法未必全对,但这件事暂时搁置,不予讨论。”
朱允炆轻轻扣了一下桌子,“宗族亲王之事,朕自有考量,方阁老日后万不可在朝堂上提起。”
方孝孺的政治头脑太差劲了,涉及宗亲的事,看不见人家暴昭和郁新从来不吭吗?身为内阁辅臣,连最起码的政治智慧都没有。
如果不是方孝孺本身在士林、儒派之中的巨大威望,朱允炆是绝不会让他入阁的,只有才华的人只适合当教授,施政更需要的,是政治眼光和大局观。
方孝孺这边碰了一鼻子灰,老实了不少,解缙那边又提出了海禁之事。
“洪武三十年,海外互市被禁,福建、广东两地六处边市停摆。臣以为,开通海外互市,有助于我大明开阔眼界,更可以通过交易获取大量的财富,因此,臣请复开海禁。”
朱允炆皱了眉头,太祖是开明之君,大明立国之初就没有禁过海,怎么会在洪武三十年关闭海外互市呢?
“当年,太祖为何禁海?”
解缙将目光移向郁新,后者开口解释道,“这几年,海上闹起了倭寇,南洋诸国,有红毛夷勾结土著做起了海盗,咱们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一经出海就被劫掠,损失惨重,由于当年逆元两征倭国均遭海啸而败,太祖便定倭国为不征之国,加上大海上风浪莫测,闵浙水师几次出兵剿匪,都没能有什么进展,因此这海市就给禁了。”
朱允炆微微皱起了眉头,“朕前些日看了闵浙水师的奏本,我大明有八百艘战船!你告诉朕,剿匪不利?”
明朝水师,名副其实的14——17世纪的世界第一海军,洪武朝留下的闵浙水师,有足足一千艘巡船和八百艘战船,其中,有两百余艘可以远洋的大船,这还没加上近六百艘停摆在长江、大运河、鄱阳负责国内运输的漕运船只,这个数字是不是很震撼?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洪武一朝不过三十一年,自开天辟地开始,一个自废墟中诞生,破烂不堪的新王朝怎么会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国力鼎盛到如此地步,这里面,胡惟庸占了极大的功劳!
当年太祖召胡惟庸御前奏对,问他,“汝可为丞相否?”
胡惟庸是真有治国才能,当场就立了军令状,“给臣十年时间,天下必如贞观之年。”
于是太祖以胡惟庸为相,授理政独断之权,胡惟庸没让太祖失望,执政十余年,大明之国力蒸蒸日上,加上老天赏饭,没有天灾,大明朝的生产力以近乎爆炸的方式快速发展,后来胡惟庸被杀,但他制定的国策并没有被推翻,天下仍然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后来靖难之役,大明打了四年的内战,仍然不耽误漠南跟蒙古人打仗、云南跟安南、麓川打仗,朱棣篡位,朱高炽代监国政,小胖子啥也不用做,只需要按照胡惟庸留下的政策继续推行,他做好监督工作就足以缔造出一个鼎盛的永乐大世。
永乐一朝,编撰永乐大典、修建北京故宫,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这里面任意一项拿出来,都要靡费一朝几十年国力,永乐朝可以同时进行,还全部完成,大明的国力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