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个皇帝四处乱走,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这殿试还怎么举行?
朱允炆尴尬一笑。
“朕坐不住了。”
解缙心里暗乐,小声道,“既如此,陛下可先往偏殿。”
这倒是朱允炆没想到的,原来皇帝待不住可以先离场,他还以为要待到殿试结束呢。
“有多少人做完了考卷?”
解缙打眼一扫殿内,回道。“差不多已有一半之数了。”
“问一下,有愿意提前交卷的,可以先行离开了。”
朱允炆抬腿就走,同时叮嘱道,“把收上来的考卷给朕送过来,稍后,你也同来随朕批卷。”
皇帝金口玉言,就算提前交卷不合规矩,但谁也不敢多说什么,再加上考试的时间实在是过于冗长,很多身体不好的年轻人早都憋得坐不住,一听能交卷,绝大多数做完考卷的学子便慌忙交了卷。
偏殿之中,解缙就跟朱允炆俩人开始了批卷的工作。
批卷简单,殿试考题的中心思想放在那,只要跑题的一律作废,没跑题的留中,然后皇帝看哪些文章顺眼钦定一甲即可,二甲的名词,自然由吏部来排。
“杨荣、杨溥、胡嫈、金幼孜。”
一份又一份考卷自朱允炆手中经过,有些人的名字便被朱允炆记到了脑子里。
能看透并且做对这份考卷的学生委实不多,所以批卷的工作并不算难,等到殿试结束,朱允炆跟解缙二人已经将提前交卷的考卷批阅一空。
等杨士奇和毛泰两人找到朱允炆复命的时候,朱允炆已经和解缙两人开始喝茶聊天了。
“结束了?”
杨士奇捧着一摞考卷放到朱允炆御案上,笑道,“结束了,臣方才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今朝录进的人数,可能会比之前几次殿试少上不少。”
杨士奇身后的毛泰苦笑一声,终是年轻学子,内阁和六部拟定的这个考题,到底是难了不少。
“有入陛下青睐的吗?”
杨士奇看了看龙书案上一小沓被摘出来的考卷,笑着问道。
朱允炆便指了指杨士奇,“倒是有两人跟卿同姓啊。”
历史上的三杨,可是即将要同朝为官了。
杨士奇便知道朱允炆口中的两人是谁,笑了起来,“陛下说的是杨荣和杨溥吧,方才臣巡场之时,从这两人身边经过,草观一眼便知道,这两人是要录进的。”
殿试后十日内要放榜,那是因为以往的考题基本上参与的学子都能做出来,重点在于解题的深浅和文采,所以吏部才会在筛选留存上浪费大量的时间,这次殿试倒是省心,一多半都跑了题,没跑题的,皇帝钦定一甲之后,吏部根本不需要废多少功夫,就能把二甲定下,剩下的自然是三甲同进士了。
“杨溥、金幼孜、杨荣。”
朱允炆直接定下了一甲的名单,随后起身,“至于传胪,就定胡嫈吧,其余者,三位卿家自定。”
“臣等恭送陛下。”
三人心里俱都好笑,今年这般,可能是大明三十余年来最快批卷的一次殿试了。
第103章 加俸(上)
历史上,建文二年庚辰科的殿试金榜,几乎被江西籍霸占。
一甲三人全是江西籍。
王艮本应是状元,因长得丑屈居榜眼,胡广点了状元,李贯是探花。
二甲第一的传胪也是江西籍的学子吴溥,像杨荣、杨溥二人都只是二甲的进士,名次甚至排在了金幼孜的后面,可见这一次殿试的质量有多么的高。
朱棣靖难之后,永乐一朝的名臣都是这一期科举选出来的,包括朱高炽、朱瞻基时代,用的也大多都是这一批老臣。
朱棣入南京之后,姚广孝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杀了方孝孺,天下可就没人科举做官了。”
一语成谶,朱棣杀方孝孺,他算是挺痛快,后面就不得不捏着鼻子吞下这个苦果,后面几十年他永乐一朝用的大臣,要么是建文旧臣要么就是建文二年庚辰科的进士。永乐朝科举出最大的人才,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于谦罢了。
只是由于朱允炆这个小蝴蝶的出现,导致这一次庚辰殿试直接闪了历史的腰。
当放榜那天,江西会馆上下哭成了一团。
虽然录进的名单中,江西籍仍然是最大的赢家,金幼孜是榜眼、胡嫈是传胪,二甲三甲之中,江西籍学子仍然占据了近三成,但是数量上只不过才二十六人。
一百多人参加殿试,录取者仅二十六人,一夜之间,江西会馆就成了一个笑话。
不知道多少踌躇满志的学子跳江、悬梁,若不是被及时救下,恐怕南京城里真要多出几十条人命。
殿试没能录进,这辈子基本上仕途无望了。
尤其是朱允炆一旨圣谕,更是让他们痛断肝肠。
“一甲为翰林学政、二甲入翰林学子,三甲国子监读学,考定一年外放府县。”
平步青云的大好机会啊,就这么痛失,谁还能坦然面对。
而在殿试放榜后的朝宴上,朱允炆扔出了两个重磅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