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17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朱高炽早就心里清楚,这里并没有多少意外之态,恭恭敬敬领了命。
他才不打算劝皇帝呢,自家这个皇帝是什么一个人,他门清,就是幺蛾子层出不穷,偏生还头铁的狠,劝了也没用。
见皇帝心意已决,劝也劝不好,暴昭又站了出来,跪伏于地。
“既然陛下圣心独裁,臣等也不好再劝了。不过臣等终究是臣,监国重任恐难胜任,请陛下立国本,以太子监国,臣等必尽心辅监国事。”
乾清宫里顿时安静下来。
这个暴昭,可真是会挑时机来找事啊。
朱允炆眼皮微垂,手指在御案上轻敲几下,猛然一顿。
“朕有两个儿子,文奎不过是一个稚童,文圻更是在襁褓之中,监国之事,泰山之重,哪里担负的起来,四位卿家老成持国,除了尔等,朕哪里放心委政与他人。”
立太子也不是现在这个节骨眼立的,现在立了之后,朱允炆前脚离京,真要耽误一两年的功夫,还不知道朱文奎被这群人教成什么样子呢。
见暴昭还要在拿这件事来说事,杨士奇已经抢先一步走了出来。
“陛下如此信任臣等,臣等绝不辜恩,必鞠躬尽瘁国家事。”
这个杨士奇!
话都到嗓子眼的暴昭被杨士奇一嘴噎住,却怎么也说不出有异议的话,只好恨恨的看了一眼这个皇帝的忠实狗腿。
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总不能向皇帝说,我们不值得你信任吧。
除了杨士奇以外,其他三人也只好老老实实的领下了命。
见摆平内阁,朱允炆便直接起身,抄起头盔给自己戴上,大步流星的走下御阶。
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第131章 第一次御驾亲征(下)
南京,京郊大营。
五军府的武勋几乎悉数到齐,当然,他们不是来随军出征的,他们只是来为朱允炆践行。
此番朱允炆决意御驾亲征,京营二十几万大军可谓是倾巢而出,自关西七卫(甘肃)和辽东撤回来换防整训的边军都会一同兵出西南,南京,只留下铁铉的教导卫和两个预备卫,共计三万人。
三万人,足够了。
为了保证南京京畿的卫戍安全,闽浙水师的一部将会屯扎长江口,防止倭寇自海上劫掠而来,而在山东、浙江、南直隶治下都有大量的军户卫所,可谓万无一失。
朱允炆来到的时候,一众大明的重将已经在兵营门口守了快一个时辰。
站在队伍最前面的便是耿炳文,作为大明唯一一个硕果仅存的老将军,他被朱允炆点了将随军御前。
朱允炆不会指挥,也不打算越俎代庖的瞎指挥,一日行军多少里,如何选地扎营这些他都不懂,虽说是在国内,但兵事一开,不能因为在国内就瞎搞,所以,他需要一个来替他指挥的。
耿炳文,就是被选中的实际指挥官。
等到了云南,朱允炆也会和耿炳文留在昆明,毕竟耿炳文的岁数在这里,前线已经不适合他了。
耿炳文的任务就是保卫中枢,负责昆明的防务,其他的指挥任务会被移交朱棣。
至于铁铉这个青史留名的皇权死忠,则留守南京。
他将会在朱允炆离京后,带三千新军入洪武门驻守,与御前司殿前军、锦衣卫负责皇宫宫禁的拱卫。
“参见吾皇圣躬安。”
数十名武将齐齐躬身下拜,阵前的朱允炆踩着马镫翻身下马,来了大明三年多,没少在宫里苑林里骑马,倒也不至于丢人。
朱允炆身后,双喜也是匆匆翻身下马,倒是比朱允炆还显得矫健不少。
“都平身吧。”
阳光下的朱允炆,一身太祖当年穿过的龙纹金铁对襟甲,倒也衬托的朱允炆英姿焕发。
“大军集结的如何了?”
除去留守南京的三万,这次随朱允炆亲征南下的军队高达二十四万,仅从数量上来言,甚至高于蓝玉当年的北伐,这个数量,足可以称得上一句无边无际。
“回陛下,全数整军待命了。”
耿炳文之子,年初宗勋比武的元魁耿瑄跨前一步,抱拳拱手:“请陛下移驾校阅。”
校阅?还是算了吧。
朱允炆只是微微偏首,便看到耿瑄身后几百步外,那黑压压的一片,他根本看不到尽头。
这年代又没有扩音器,而且点将台距离军阵有近五十步,他去校阅说什么?
反正说啥部队也听不见,这种过场完全没必要讲。
其实就算拔营,朱允炆也不是说跟这些军队一起走。
御驾亲征并不是说皇帝跟军队在一条进军线上,因为军队的数量大,不是每一条路都像京郊这般有大片的空地,可以让军队走的齐整。
所以二十几万大军会被分成好几个部分,考虑到皇帝的安危,行军路线上耿炳文定了一日八十里,这个数字对京营来说完全是毫无压力。
前军会先行五十里,随后朱允炆跟耿炳文的中军拔营,左右两翼是京营骑兵,他们会距离中军八十到一百里,这样一来,大军的翼展可以辐散两百里,以骑兵的脚力,报信中军的往来不过一个多时辰,足可以保证中军两侧不会出现敌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