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201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把这些番邦小国的军事力量培养起来,然后以利益将他们捆绑在大明的战车之上,大明令旗一展,让他们去流血卖命当炮灰,从而还能削弱敌对国的实力,更能增强大明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多么稳赚不赔的买卖。
雇佣他们的军队,拆分开混合进大明的军事体系之中,散到天南海北的打仗,加上政治教员的文化灌输,早晚有一天,就算不能让这群底层的大头兵成为汉人,起码也会对大明心怀好感,如此一批一批的换血,倒也成了一种另类的文化入侵。
只要跟大明休戚与共,利益共同,时间长了之后,文化交集日益渐深,由不得这些国家不世代以大明为尊,想要倒戈都没有那个本事和能力。
在大帝国体系下,除了领导国之外,其他的国家都是韭菜罢了。
“一旦那章普尔王国和苏丹国进攻你们,我大明也会帮你们守卫国土,死战不退,哪怕倾尽国力自然也是应该的,如何?”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六个国君也就无话可说了,中南半岛就这么大点的地盘,如果不站队,世世代代他们都是小国,还不如一咬牙跟着大明混,将来万一灭了帖木儿,那西部无数广袤的土地和人口,他们总能分到不少吧?
“一切愿以大皇帝陛下圣裁为准。”
众人都起身躬礼应了下来,朱允炆便大喝一声。
“好!”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亦然,当以盟约为基准。”
朱允炆话音一落,身后便有几名小宦官取出七份题本,在朱允炆和六人案前各自放下,展开,便是已经勘制好的盟约条陈,六名国君在各自翻译的讲解下通读了解后,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题本轮转,再次各自署名。
直至最后,每一份题本上都签署下七国君主的名字后,便标志着,在建文三年八月初二这一天,在云南昆明的西平侯府内,以大明为首,暹罗、榜葛剌、寮国、金边、勃固、阿瓦六国为辅的大明帝国体系正式成立!
这一份“昆明七国协定”之中规定了大明帝国体系中,大明与六国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其中大明将全力负责六国之领土安全和国统安全,六国也承诺自协定后绝不产生争斗和战事,如日后产生相互冲突,则有大明裁断审定。
以大明建文皇帝朱允炆为帝国最高元帅,统筹指挥七国军事行动和一应事务。
六国将在外交、军事、财政、商贸、文化等各个领域放开并与大明展开全面永久性合作,大明将承担六国之民生建设、国家防御等事宜,并帮助六国培训军队、提供精良的武器和后勤。
大明可以调遣六国军队参与军事行动并支付报酬;
大明在榜葛剌和阿瓦设置宣慰司并驻军,维护六国稳定和统治,一应军费开支由大明自行承担,大明承诺驻军不得干涉六国政事和扰乱治安。
大明与六国通商并不设商品种类限制;
以昆明、桂林、河内、琅勃拉邦、清迈为通商城市,大明一力承担几个城市之间的通途建设费用,并负责往来通商之安全不受侵扰。
大明承诺尽快复开海禁,将大力建造可以远洋之船只卖与六国,通商东南亚所得收益,全面放开与六国共享,作为回报,六国将不得于国内通商城市征收大明商品之商税。
如六国任意一国受到大明帝国体系外国家的侵略,大明将派遣军队保护并赶走侵略国军队,作为回报,六国每年向大明缴纳当年所有收入的一成作为保护费用。
《昆明七国协定》让大明在亚洲的势力得到了全面的加强,并且为稳固大明西南后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标志着朱允炆构思的以大明为中心的大亚洲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自《昆明七国协定》之后,朱允炆与六人又继接下来如何西征绿教国和输送劳工、商品定价、贸易某民族等利益问题做了补充条约,就假日帖木儿帝国之入侵战争和大明西征的军事出兵问题做了草案,最终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会议结束后,龙颜大悦的朱允炆大手一挥,七人联袂步入后堂,吃了一顿朱允炆这四年都没有吃过一次的丰盛国宴,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厨,整整做了数以百道的美食,让与宴众人吃饱喝足。
看着眼前一派其乐融融,朱允炆笑了起来。
这才是他此番御驾亲征之真正目的!
战争,永远只是政治的延续。
炫耀完肌肉就该谈一谈,不要动不动就满脑子你死我活的,杀人,也要分杀谁。
南亚这些国家跟朝鲜一样,只要处理的好,都是大明的韭菜,这六个国家数千万计丁口,将来都会为了大明的繁荣富强来贡献他们的血肉,杀掉多么可惜?
至于朝贡体系,那已经完全被历史证明了是无用的面子体系,对付这些国家,就应该把他们捆绑在大明的战车上。
搞名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更深度的从他们身上攫取榨干每一滴油水!
什么狗屁七国协定,等将来他们的利用价值被剥削干净,等大明吸干他们的血、文化侵略了他们的社会体系之后,这些国家,注定是大明的一个省!
朱允炆要给后人留下一笔极其丰厚,甚至都败不光的遗产!
江山如画,朱允炆就是执笔的画师。日月繁星,山河万里,都自他手中勾勒而出。
第152章 《短歌行·祭英灵》
建文三年中秋佳节下的昆明,因为朱允炆的存在而变得热闹非凡,连同驻扎在原安南国,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燕王朱棣、西平侯沐晟、布政使简定都来到了昆明,觐见朱允炆并一同欢度。
昆明城外扎了大营,近十万大明精锐再此驻扎,大营北部有一处高台,耗时一个多月才搭建而成,说是高台,更像是一处坐北面南的宫殿。
自殿宇最底部之台阶拾级而上,逾三丈之高处有一平台,两侧摆放案几,可坐十人,案几往北仍是台阶,有二十余级后是一小型殿宇,木制搭成,站在殿宇之前,可俯瞰共数十万大军集结之校场。
未时刚过,骄阳西移,军营中便号角声喧天,十余万大明健儿自营帐中涌出,齐聚校场,只站的整整齐齐,具皆屏气静声。
校场四周设有行军鼓,十余名赤膊壮汉手持双锤,擂鼓而响,便自最上方殿宇之中出现十余人,皆顶盔掼甲的大明重将,拾级而下,步履至平台之上,面视大军。
燕王朱棣站在最当首的位置,在他身后依次排开的有沐晟、马大军、朱高煦等南下作战的猛将,也有诸如简定、张紞这些两省布政使的文官。
朱允炆搞出了一个大明帝国体系,稳定的西南一众番邦小国,为此,开心的朱允炆便要趁着这中秋佳节大办一场庆功宴,顺便连着此番西南作战的有功之将也都要封赏到位。
朱棣看了一眼高台之下这十余万精锐之师,又扭回首看了看顶端的殿宇,不禁心生感慨。
历朝历代之帝王,视开疆辟土为最高荣耀,对于战争乐此不疲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而只有自己身后的那个侄子,却总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举措。
但不管如何,搞定了西南,又鲸吞了整个安南国,平添了数百万计丁口,而且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屠戮战乱,安南国上上下下那些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土著,都死在了暹罗等国的刀下,留给的大明的全是顺民。
仅凭这份功绩,便足够朱允炆吃一辈子了。
至于大明帝国体系?
不过寥寥几场仗,甚至没有迫降任何一个国家,就让这六国心甘情愿的低下脑袋,加入到朱允炆为他们勾勒的雄图伟业之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