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听朱允炆这意思,这一份求是报的规模只怕不会小,那有这个必要吗?
报上说什么?说中枢政策还是明颁皇帝的诏书,整一个类似两宋时期的大诏合集?
让底层的商贾百姓都看看皇帝的文采?
“规模的话,仿照邸报。”
大明全国都有驿站,负责的任务就是跑腿送信,平日里接一些民间的私活盈利,只不过越偏僻的地方越是麻烦些罢了。
“只不过迥于邸报,某些地方朕要做微调。”
朱允炆挥手,双喜拿了几份空白的题本放到四阁的面前,令四人为之一愣。
看到四人不解,朱允炆笑了起来,解释道:“朕听过一句话,叫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很多事不能光靠脑子记,还是用笔写下来,不至于忘掉。”
后世领导开会,与会的干部哪一个不是一个笔记本一杆笔埋头记,这不仅是写给领导看表明自己的认真态度,这也是实打实的一件值得学习借鉴的行为。
皇帝开会,有时候滔滔不绝说了很多的想法,大臣全靠脑子记,能记住多少?
转过头来,皇帝也忘了大臣也忘了,那还治个屁的国。
朱允炆有小本本治国的习惯,那是因为这种习惯确实是一种好习惯,现在,他必须也要让内阁学会养成这个习惯。
“朕来说,你们来记。”
说着话,朱允炆看了一眼杨溥,这个负责御前拟诏的状元公马上明白过来,马上找出一份空白题本,自己也开始屏气凝神准备记录。
“求是报的发送以时间为准,每十日一期,初一、初十和二十各发一期。
而求是报的范围,将不会包括辽东、关西七卫、朵甘都司、云南等地,其余诸省一律在省城、各府城设置报局,印刷出来的报刊所有人都可以看,选一处大的宅子,或者干脆建一个大院,唤‘阅报室’,只要识字的人,交一笔银钱,暂定三十文吧,都可以进入阅报室观看当期或任意一期的报刊,不设观读限制。
而南直隶、浙江、江西这三个地方,求是报的普及要下沉到县一级,在县里就设立报局和阅报室。
观报的读书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来针砭时弊的发表看法,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日常见闻,都可以以写信署名的形式送给报局,报局每七日汇总交由驿站送抵南京来,朕在南京设报业总局,收上来的信,朕会擢人观读并择优发在下一期的求是报上。
凡是自己的文章登上求是报的学子,将会获得一笔银钱奖励,数额为五十到三百两不等,由中枢报业总局支付,而一旦哪一位学子的文章登报次数达到五次,朕这边做主,破例举才,免科举入翰林。”
说道最后,四阁都有觉得脑子轰隆一声炸响,彻底傻眼。
免科举入翰林?
皇帝的幺蛾子越玩越大了!
第160章 求是报(下)
创建一份报刊,就好比创造一个大明时期简易版的‘互联网’,是一个用来掌握喉舌和舆论导向的工具,而这份报刊会被朱允炆牢牢的攥在手心里。
报刊上刊登哪些内容,说到底,就是一个过审与不过审的权利,自然是朱允炆说的算,他想要哪些内容出现在求是上,那些内容和思想才能跃然纸上。
引导正能量也好、引导新思潮主义也好,都是朱允炆说的算,言论自由不可能出现在大明的土壤上。
利用这份刊报来引战,说到底也是解放思想的一种。
底层的普通学子除了儒学教义,难道就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了吗?怎么可能,又不是编了程序的机器人,思想是没有牢笼和边界的。
他们之前不敢说出来,一是没有发声的渠道途径,另一个就是也不敢说。
明朝的儒学因为程朱理学之后变得腐朽落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根深蒂固的顽固,也就是迷信权威,这些底层的学子不敢狂言,是因为他们的长者、父辈固守传统,他们不敢离经叛道,生怕被逐出师门或定为不孝逆子,这辈子可就活不下去了。
而现在有了这么一条通途,一个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之后又可以越过科举青云直上的通途,他们就可以昂首挺胸的站在阳光下,底气十足的质疑权威。
当他们通过几篇文章青云直上进入翰林院,而他们的父亲师长还只是地方一个老秀才、不得志的举人胥吏,这就是他们可以拿出来证明自己才华和正确性最有力的武器!
事实胜于雄辩,能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
有一就有二,当这种人越来越多,那传统的旧儒学就会被他们曾经的信徒亲手掀翻!谁不想当官啊。
这就是控制喉舌舆论的实力。
所有支持旧儒、传统圣贤理念的治国看法,在南京报业总局这一律卡死不过,而新学思想却跃然纸上,要不了多久,那些传统派自己就急眼了,老顽固还能坚持,那些心心念念想做官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怎么办?他们就得跟着‘主流’的需求变化!
中央想看到什么样的文章和想法,他们就得去学习、钻研然后发表什么样的文章想法。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思想阵线上保持跟中央的高度一致。
而朱允炆的思想,就代表中央思想!
将来等大家伙都习惯了万事出发点先考虑中枢的需求在下笔写文章之后,朱允炆也可以开展‘深入贯彻学习建文皇帝重要讲话精神’之类的活动,尽收天下士子之心。
打倒腐朽派,朱允炆自己只需要透露出这个意思,就不需要他亲自上场,这些渴望着崭露头角、出人头地的莘莘学子,自己就会跟他们曾经的‘老祖宗’一刀两断!
至于选材的范围,为什么特意强调在南直隶、浙江、江西深入到县一级,完全是因为现下的大明只有这三个地方的文风是最盛的,加上交通漕运便利,方便掌控,深入到县一级的花费也不会太大,而且这三个地方,富庶啊。
进入阅报室就要三十文钱,这三个地方的文人是完全消费起的,但是扔到西北、西南,那就不见的哪家哪户能舍得天天往这地方跑了不是。
等将来交通陆运发达起来,周边的省自然会陆续深入,建设嘛,哪里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就是自打知道阿拉伯有亚欧海图后这几天,朱允炆一直在大内皇宫里心心念念的事情,这是朱允炆的一种政治成熟,现在你在让他回望他刚穿越来的那时候,可能他自己都会想笑。
那时候的他刚穿越来嘛,难免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时空的大明,落后、腐朽、一塌糊涂!所以他才恨不得马上全部打碎重来,直到他发现阻力很大之后,所以他才会迂回曲线救国。
何其庆幸,这个时候他的君权已经至高无上,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尽情施展,勾勒一个崭新的大世出来了。
内阁四人互相对视后看了看,又哪里还有劝阻的想法,皇帝主意一定,让他们来也不过是施行罢了,不然为什么要让他们拿笔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