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接任内阁首辅的梯队之中,方孝孺这个大笨蛋就算了,他本身在阁的意义就是做一个吉祥物,是建文这两个字的风向标杆,朱棣是武将之首,在加首辅衔,那大明就真的成了军政府,不像样子。
那唯二有资格也有机会的,就只剩下郁新和杨士奇了。
郁新掌财政,在户部躬耕十几年,对这块的事情烂熟于胸,而且施政都以强国富民为出发点,与他朱允炆的理念最是相合。唯一不让朱允炆喜的,就是这个人也是个人精。
偷偷摸摸,生怕跟他朱允炆牵连太深。
不就是当年老子表露了一下要打倒腐朽资产阶级的态度吗,至于记仇记到现在。
而杨士奇?
这是个顶牛的政治人才啊。
揣摩圣意、熟稔国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杨士奇都是首辅的第一人选,缺点也很明显:恋权!
杨士奇这个人的私心太重了,对于政治权利,这杨士奇恨不得大权独揽,颇有胡惟庸的感觉,而且,他还是江西籍!
不是朱允炆搞地域观,而是江西籍的政治势力已经足够大了。
天下士子半江西!
让他做首辅,政治资源的倾斜扶持下,朝堂上的政局就难免不平衡。
而且解缙这个东西也是江西籍,目前来看,也应该要入阁。
要好好斟酌。
第168章 内阁(下)
诺大的谨身殿内,朱允炆还高居首位蹙眉为内阁首辅的人选而发愁,连郁新等人带着六部尚书进来都没注意。
“臣等参见吾皇圣躬金安。”
几人齐声的唱礼声将朱允炆惊醒,扶着额头的手便凌空轻轻一挥。
“都坐吧,不用多礼了。”
待内侍加了凳子到几人坐定,朱允炆才开口:“暴阁老走了?”
“是的。”
“嗯。”
朱允炆闭目养神,轻嗯一声却没了下文,殿内又陷入到寂静之中。
皇帝不开口,这些人也没有厚脸皮的主动开口提起这件事,都眼观鼻、鼻观心坐在各自的位置上装木头人。杨士奇眼尖,发现平日里随驾御前负责拟诏的杨溥消失不见,脸上便闪过一丝狐疑。
大殿之中,除了暖炉里燃烧的木炭不时噼啪作响,便再无一丝杂音。
“暴阁老致仕归乡,奉天殿大学士的位置不能空,朕这边关于这个人选也是悬而未决,你们都是朝政的顶梁柱,议议吧。”
让谁来坐这个位置,朱允炆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定数,他还是比较倾向于郁新的。
虽说郁新不算什么铁杆的帝党,但到底还是忠心国事,能力也有,先用几年,杨士奇不妨在锻炼几年,正好接班。
虽说心里有了数,但他还是要把这个问题推出去,踢给这些一品、两品的大臣,借着这个机会,重新审视一下朝堂内的政治格局。
而听到皇帝要让他们自己来推选,大家伙脸上都微微有了些许变色。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是想借着这个机会看看朝堂上有哪些朋党吗?
几个私下里关系不错的重臣都互相对视起来,颇为迟疑。
但万一皇帝确实是没拿定主意,让大家伙举荐,不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老大哥推上去,那岂不是白白错过了?
皇帝这是阳谋啊。
“既然没人愿意先开口,那臣便抛砖引玉,斗胆了。”
第一个站出来的竟然是解缙,他一开口,大家伙心里就都有了数。
“臣举荐杨阁老。”
到底是同乡啊。
解缙说起话来底气十足,丝毫没有避嫌的意思:“陛下御驾亲征期间,内阁与燕士子殿下同监国政,大大小小一应事务,具由杨阁老操持,兢兢业业,常批览国事与深夜,才有中枢自地方井然有序。臣虽与杨阁老出于同窗,但举贤不避亲,故为国家之事,臣提议由杨阁老晋奉天殿大学士。”
朱允炆放在大案上的食指轻轻跳了一下。
“臣有不同意见。”
见解缙已经迫不及待的蹦出来,工部尚书严震直也就沉不住气的站了出来。
“诚然,监国期间杨阁老却有操持之功,但涉及后勤重事、协调地方往西南、东南两地输送补给的事,一直是郁阁老秉持。
赖陛下天威庇佑,两地齐齐报捷,郁阁老是有功与国朝的,而且自洪武二十六年,郁阁老履任户部尚书至今十年间,国力蒸蒸日上,地方官仓府库日益丰盈,这都是郁阁老规制之功,而且郁阁老又是内阁次辅,四年多来与暴阁老也是配合的相得益彰,故臣荐郁阁老。”
他俩是什么关系来着?
这个念头在朱允炆的脑子里转了一圈,就回忆起自己前两年看过的这两人生平履历。
郁新还只是户部度支主事的时候,严震直还没当官,因家境巨厚而被选为浙江的粮长,负责税粮的输送,倒是跟郁新的岗位正好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