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不是朱允炆的歧视偏见,而是无数的历史已经充分的证明了他说的话不是空泛之言。
处理贵州、两广的事,太祖是一眼看穿了本质,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用强军辅以迁移举措,而自太祖之后,哪一任皇帝都不想大动兵戈,便一直是以怀柔处置,厚赏土官钱粮换其恭顺。
以至于有明一朝,土官的叛乱自明初一直持续到明亡。
他们扰乱了大明,明亡之后,那些土官以为同时少民,他们可以等来一个能够理解他们的新的统治者?
结果他们迎来的是残酷的屠刀和‘一劳永逸’政策。
也不知道他们毁灭的时候有没有怀念大明?
真正的国家概念的诞生,是当自己的国家被别的国家侵略时,才会让大家诞生这种概念。
就好比抗日时期,日本人的眼里只有中国人,而不会划分民族来区别对待,所以大家几十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对抗外侵。
一个群体受到外部伤害,如果伤害是特定针对这个群体的某一个个体,那么这个群体会自动四散而逃,是为大难临头各自飞。
如果这个伤害是全面性且不具备单独针对的行为,那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就会自动抱成团来进行对抗。
这种情况下,就是民族概念向国家概念的转变。
而随着国家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族概念就会随着时间长河逐渐淡化,最终被淹没。
以史为鉴,既然现在的大明想要催生国家概念还需要时间,那他朱允炆就不会给大明留下任何的不稳定,所以他也要学太祖的行径来处理,当然,他现在的家底子比太祖年那两次要厚实的多,他自己也比太祖大方的多。
“可以跟那些土民都说说,台湾是个好地方,沿海的话除了耕种还能渔猎。”
说到这朱允炆又想了起来:“当年撤故澎湖巡检司的时候,台湾的许多土民不都被太祖迁往了福建吗?这一次整好也顺便问一下,有没有愿意回去的,这一次都打包过去。”
多整点老百姓过去,最好弄够个一二十万,这样也好够台湾那批学子来管理,不然一座荒岛带着两三万连语言都不通的土著,他们去那里就毫无意义了。
至于武力保障这一方面,扩军之后的闽浙水师其中一部份现在就屯在新竹,等转过年,兵部清查名册,自然还会有一批年龄到线由于换防而没有来得及清理的老兵被裁汰,届时后都送过去成立军户所。等贵民实台湾之后,朝廷在那边为统治做好的准备就比较充分了。
俩人都一字不差的记了下来,然后便纷纷起身告退。
他们没有提出诸如万一强迁不利的无能问题,皇帝都说了,学太祖!
为大明和贵州之长治久安,这一次,一口气迁三万丁口!
或许在这次强行动迁中,难免会有刀兵产生,但是不迁,等这群土官将来又闹事,那群被他们蛊惑的土民只会向大明发动更猛烈的叛乱,到那个时候,朝廷强军压境,土民只会死伤更加惨重。
与其让他们动乱几十年,甚至有可能几百年,那朝廷真的不如一次大规模的动迁来的更温柔,更仁慈。
削减了这群土官叛乱的基本实力,也是腾出了土民大量占据的土地,实汉民与其中,互有往来走动,等那群上了岁数的土官一死,地方上朝廷支持汉民为官,几代之后,自然彻底同化。
打发走两人,朱允炆便起身舒展了一下筋骨,长出一口气。
“不知不觉又做到中午了,时间呐,过的真快。”
双喜轻声一笑:“陛下,再等几日过了年关,太后和皇后那,您可还有一件大事要应付呢。”
朱允炆顿时面上一僵。
他这个皇帝推了一年的选秀,跑不掉啦。
第177章 共同的敌人(上)
建文四年的除夕,比起往年来要热闹了许多。
可能是因为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朱允炆和杨士奇敲定了求是报第一期的刊文,皇帝心情大好的原因。
这皇帝的心情只要一好,皇宫里的气氛自然也就热烈了许多。
“难得陛下一连两天没去乾清宫理政啊。”
身上批着一层围裙,马恩慧这会正忙着跟顾静俩人擀面包饺子呢,而桌子对面,朱允炆正闷头剁馅,忙活的一头细汗。
活是尚膳局的不假,但是难得年关清净几天,这年头又没有手机可以刷,朱允炆哪里是闲的下来的主,喊着俩媳妇顺便拽着双喜,四个人自食其力的开始包起了饺子,却是说什么也不让那些宫女、宦官的来帮衬。
“今年朕给你们包饺子吃。”
朱允炆还煞有其事的宣布,会在这饺子里备上一块碎银角,哪个点子正啃到了,可以拿来找朱允炆这个皇帝实现一个小愿望。
只要是物质上的愿望,朱允炆这个皇帝可以比神灵实现的还要好。
“忙活了一年,今年说什么也得老实一阵子不是。”
朱允炆抖了抖有些发酸的手腕,拿过一块方巾擦去手心里的汗,笑道:“今晚守岁一过转了新年,朕可又老了一岁啊。”
建文四年,二十五咯。
“您可不能用老这个字。”
双喜一边闷头包饺子,一边笑道:“陛下青春昂扬,寿比天齐。要不是因为这天公老了一年,您也不至于跟着长这一岁不是。”
朱允炆跟俩媳妇就都笑了起来。
“呸,马屁精。”
六岁的朱文奎这会正绕着坤宁宫大殿里的柱子跑着玩,听到这话就蹦出来扮了个鬼脸:“父皇也不知羞。”
这小兔崽子。朱允炆嘀咕一句,倒是不甚着恼:“看在今天过年的份上,你老子我饶你这一回出言不逊,别在这里乱跑,找你的滚滚玩去。”
滚滚是一只小熊猫,这玩意男女老幼通杀,朱文奎在苑林里看到的第一眼就喜欢上,磨了朱允炆很长时间才要走一只小的,天天腻乎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