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杨文长得那个样子,他闺女能有几分姿色?
朱允熞腹诽着,心说自己的意见有用吗?
生在天家,皇帝又是自己的亲大哥,无论是长兄为父还是君父,公也好私也罢,都是你说的算。
默默叹了口气,躬身道:“谢陛下赐婚,臣弟没有意见。”
看朱允熞的情绪似乎有些低落,朱允炆也不好宽慰,只好转移话题道。
“待成了亲之后,你也是个大人了,成家自然该考虑立业,这以后,你是打算做官参加科举还是想要从军。”
朱允炆定了吏治改革,各省可以自定省考,用以补充每年因岁数等原因退休的胥吏官差,而这些参加省考通过的胥吏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大考,也就是国考。
南直隶自然也有自己的省考,由应天府主持,就在南京。
而从军就是进京营讲武堂,然后学成之后会有五军府进行考定,出则为将,这就好比后世的军校,毕业了之后起码混一个军官的身份。
甭管高低,总好过大头兵。
虽说猛将起于卒武不假,但是每个时代总是会有一批捷径派。
朱允熞好歹根正苗红,是兴宗的嫡皇子,哪里真能送到前线去闯刀山箭雨。
朱允熞本来这几年一直向他辽王叔朱植那里亲近,心里也存了再大一些跟着朱植经商的心思,但是朱允炆这个问题却陡然让他心神一晃。
皇帝不是在问他想要当官还是从军,语气压根不是在征求他的意见,而是让他在这两样之间做一个选择!
这个选择,是不包括经商的。
无论他怎么选,都意味着皇帝打算‘培养’他。
沉下心仔细想想看看。
宗亲之中,朱棣是总参谋长,朱高炽是吏部尚书,都算是到顶的大员,是皇帝拿出来制衡外官的,而现在,皇帝又打算拿他这个亲弟弟,一辈子注定的嫡系来制衡宗亲了!
朝堂和军队这两块,皇帝需要一些信的过的自家人。又或者,他谁也不相信。
他朱允熞,毕竟是朱允炆的亲弟弟啊。
想到这一点,朱允熞便缄默下来,他需要好好的思考一下他这个皇兄的真实想法。
从政?没有这个必要。
天下权利皆被皇帝一手操持,朝野上下皆帝党,君权璀璨令人侧目。自己做不做官,其实都不重要。
那军权方面呢?
朱棣和徐辉祖一个在总参、一个在五军府,这两块暂时都没有皇帝的自己人,那么在朱允炆的心里,他让自己做的这个所谓选择,就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从军!
“臣弟想要进讲武堂。”
朱允熞微微躬身,然后他便偷偷窥伺到了朱允炆脸上闪过了一丝笑意和欣赏。
自己猜对了!
“那就去吧。”
看到朱允熞做了正确的选择,朱允炆的心情也是大好:“朕让礼部和钦天监为你挑个好日子,等完了婚就去讲武堂,等你学成出来,便先去西南吧。”
西南是眼下大明唯一一个有仗打但有最安全的地方,马大军正在云南组织集训六国联军,准备入侵章普尔和北德里的大事,朱允熞过去也不过是镀金,前线卖命的都是那些联军,也就是所谓大明的‘仆从军’、‘雇佣军’罢了,打一圈掳掠些许战利回来,那就是板上钉钉的军功章。
朱允炆提拔朱允熞,谁也不能多做置喙。
等回来之后,在扔到关西七卫做一任都指挥使,调回来就可以接五军府任意一府的都督位子了。
一条璀璨的金光大道朱允炆已经为朱允熞铺好,剩下的只需要他老老实实的按照这条路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足够了。
“是,臣弟告退。”
朱允熞施礼,随后便默默的转身离开。
他自己不傻,老实谨慎那是性格,并不代表他就不懂一些弯弯绕,只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该想的别去想,他也是这么打算的,踏踏实实做一辈子的安乐王爷。
而现在,朱允炆给了他人生新的可能。
第209章 一盘散沙的朱明宗族
削宗亲年俸这么大的事已经无法比喻成一块巨石,因为这明明就是一座小山砸进了湖面,把大明这个湖泊里的水都差点排干。
太祖去世这才几年,朱允炆这个皇帝就开始动手修改皇明祖训了?
毫无疑问的那便是一连几天的功夫,宗人府又开始热闹起来。
不坐一起商议不行啊,每次皇帝只要进一步他们这些宗亲就要退一步,一步步退下去,将来说不准皇帝脑子一抽,说不准都能把他们给打成平民!
到那退无可退的时候,就算想反抗也没那个实力了啊。
“砍了年俸就会饿死不成?”
首位左右坐着朱棣和朱桢两人,后者虽然是老六,比周王朱橚要小些岁数。但却是除了朱棣以外仅存的威望鼎隆又颇多战功的宗族亲王,所以这高位就由他来跟朱棣并肩落座了。
此时的宗人府里正堂上下十几张椅子上坐着的都是各支的亲王,那些小辈自然没有资格在这里呆着,唯二的例外便是像朱济熺和朱尚炳,这两人虽是小辈,但仗着袭了父爵,在这里呆着到也应该。
“急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