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免税田会不会导致寒门难出贵子?导致朝廷将来会成为那些世家、豪强后代的舞台。
毕竟潜心读学问也是要花钱的。
太祖搞免税田的目的就是希望给那些一次考试不中的秀才举人一个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的读学而不用担心饿死。
这一点被朱允炆改了条路。
潜心读那些收录的八股文和圣贤书有什么意思,你有这功夫就先去当差,甭管你之前有多瞧不起这胥吏的身份,你想不饿死,想继续往上考、往上升,你只能这么做。
看不起胥吏(基层公务员)的身份,老想着一举中进当县令,那就饿着吧。
没有了免税田,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挂靠田,你的邻里乡亲也就没必要继续种地养你。
要么你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要么就抛头露面的出去做小工挣钱。
都不愿意,那就冻饿而亡吧。
好高骛远的读书人,要这种人有什么意义?
朱允炆自身就是公务员出身,他只相信一点。
只有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上来,那才是真正懂得治国的干部。
治国骨子里就是治民。
“顺便走求是报提前宣传一下,明年癸未科开科,除了今年秋闱乡试录取的学子之外,凡在今年省考补招的胥吏,各省给三个名额,也就是省考的前三名自动获得癸未科科举资格。”
在朱允炆的设想里,将来每三年一次的大科举将会改为一年一次。
什么乡试、府试的都会逐渐取消掉。
像现在礼部左侍郎黄观这种洪武年的六首状元就不会在出现了。
每年深秋时节,各省办省考招录基层公员,而省考的前十名将自动参加翌年三月份的大考,用以选拔出进入翰林,也就是所谓中央储备干部培训梯队之中。
旧儒派都被打倒了,再考礼仪大防、四书五经、孝悌德行之类的空泛内容就没有了意义,省考只会考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考只会挑懂得全国一盘棋这般的人才。
也就是省府一级重视实政能力、国家层面重视眼界宽度。
朱允炆开口道。
“朝廷为天下选材的事,才是我大明的万世之基,这件事吏部一定要抓紧时间落实,各省会同南直隶的省考今年必须给朕办起来,参考的岁数线定在十六至四十周岁区间,而明年的科举,吏部也要抓紧时间选定考题。”
朱高炽微微躬身领了下来。
第214章 坑
随着一度轰轰烈烈的士子运动落幕,求是报的热度一度有所下降,这个作为所谓新儒攫取政治红利的载体有了一段时间的萎靡,但那只是直观感受上的一种热度下滑,实际上的销量仍然在节节高升。
求是报仍然是大明绝大多数人现在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消遣主要方式。
这段时间求是报的刊文,通政司开始淡化朝堂上那些政治的因素,频繁发表的大多都是各省发来的一些奇闻趣事,甚至不乏一些‘八卦’事例,更贴合与人本性里‘窥私’的猎奇欲,让天下人大呼过瘾。
而在这个节骨眼,求是报两期官方刊文却再一次将士子百姓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南京朝堂之上。
首先是蜂窝煤的问世,南京皇商总会将这个新式煤石购下,独家享有该煤石的制造技术和销售权,而作为蜂窝煤的发明者,一个名叫张阳的工匠进入到了天下人的视野当中。
十万两白银的技术授权!
普通老百姓和士子无不被这笔数字震惊的头皮发麻,也不知道鼓舞了多少民间的闲散匠户,这些靠着手艺挣个糊口钱的群体似乎发现了一条金光大道,更有甚者,打点了行囊就要赴南京来追求新生。
知识产权可以换取银钱这个想法第一次在天下人的思想中扎下了根脚。
而蜂窝煤这个蒙着神秘面纱的新生物件也挠了所有人的痒痒肉,所有人都迫切的想要知道,天底下到底什么东西能值十万两银子!
而大家还没有从这蜂窝煤的震骇中走出来的时候,一期名为《革故鼎新,关于取消宗亲年俸;免税、职俸田相关政策的说明》的文章,再次为天下人送上了一块大瓜。
这篇文章的署名人是内阁首辅杨士奇。
在这篇文章中详细的说明了宗亲年俸、免税田两项制度的隐患,并且拿出了详细的数字证据,其中宗亲一年近一百万石年俸和全国一年几千万石的免税合计,着实让天下人吓了一大跳。
文章的最后明确说明,大明将会在建文五年始全面停止宗亲年俸的发放,并且开始征收所有原免税田的税赋。
而在同期的刊文之中,还有一篇由户部尚书夏元吉署名的《全面丈量田亩,各省府重定勘合》的文章晓谕了天下。
户部将会自建文四年六月始向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江西、浙江、河南、福建、南直隶派出工作组,会同上述各省的承宣布政使司及地方军卫所进行新一次全面的土地丈量。
而不在名单内的云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交趾、台湾这七个承宣布政使司不会进行重新丈量,但其各省下辖的官员职俸田要全数免除。
跟这两篇文章比起来,刊文的最后,原工部尚书严震直晋升大学士的消息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天下的官吏士子此刻只有一种念头:
皇帝为何造反?
“没什么好说的了,咱们这个皇帝就是隋炀帝!是杨广!是王莽!”
江西是大明文风最盛的一个省,也是士子的摇篮,整个江西,超大半数的田产都是免税田,朝廷这一刀下去,江西算是受伤最为严重的地方。
而吉水,又是江西考进录士最高的一个县,这一下算是彻底爆炸。
杜家是吉水县的坐地虎,不是他们家多有权势,而是因为杜家一门四杰,四个儿子最次的现在也是六品的官身,而难得可贵的便是四个儿子剩下的孙子也无一纨绔,个个都有功名在身,因此杜家的免税、职俸田足足高达六千余亩!
他杜家当然没钱买下这么多的田产,这都是当地豪强地主或者百姓送来的挂靠田,用以避税的。
所以杜家上下虽然不事生产,但却从侧面雇佣了无数的‘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