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震怖的数字,让大明所有的官员都有一种回到当年空印案的感觉,一时间天下人心惶惶,心神惊悚。
但也因此,退田的进程被无限加快,整整一百四十万顷的田产回到了老百姓和地主的手中,苍穹之中,全是几千万老百姓对朱允炆这个建文皇帝的赞誉之声。
而在这个时候,求是报连续两期刊文,又点了一把大火。
“自建文五年始,地方上南直隶、浙江的税赋由十五税一放宽至二十税一,全国其余各省由二十税一放宽至三十税一,省府两级粮长的补缺损耗额定一半,另一半缺额归朝廷。”
以往是缺多少地方补多少,国库和各省官仓的入库是死数,现在缺数省府两级粮长只出一半,另一半由朝廷买单,可以说一下便让地方那些豪绅地主松了口气,加上减免的税赋,总量上也自然要比过往的年份少掉不少,他们要花的冤枉钱可就肉眼可见的少了一大截。
而减免省府两级粮长的补缺,这也算是另一种的火耗归公了。
刚砍了几千颗脑袋,不能再逼那群地主去死了,各省府的两级粮长要是跑了路,大明的地方税收国策就会很难进行下去,赈灾的力度也会变差。
让出一点甜头,是应该的。
减低粮税,火耗归公,不仅仅可以让民力得的快速的恢复,也可以侧面的鼓励人口生育。
而三十税一的宽政,除了洪武早年执行过一段时间,历朝历代只有文景之治时推行过,这个纳粮的数目等同于当初百姓选择挂靠给士子名下的投田,是一个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的数字。
废了免税田和职俸田,如果还按照当初的税赋来看,大明建文五年的年税有望达到八千万石!国家消耗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存着发霉不如让老百姓多吃几口饭,吃饱了才有力气生娃。
大明现在才四五百万顷地,受制于没有机械化和人口的稀少,这个开垦的数字已经达到了峰值,民间的农民是真的靠着体力挥汗如雨的劳作来耕地,得让他们多吃点。
而第二条国策就纯粹是朱允炆为了刺激人口爆炸推行的鼓励生育了。
“自建文五年始,除各地军卫所军籍以及商籍暂不做改动之余,停止农籍和匠籍的登记,所有工匠、农民统一户籍证明,各地大户的仆役下人一并登记发放户籍证明,各省汇总人口数及田产数递呈中枢。”
朱允炆要开始着手进行大明版人口普查来刺激生育了。
很多地方的地主大户家里往往有上百个下人仆从婢女之类的,这些是什么?
冷兵器时代,这些就是国力!
等人口普查结束之后,朱允炆就会着手推行丁口税!
养多少下人就缴多少税,只要你愿意掏钱,随便你养。
那么大的国土,六七千万的丁口够干什么的?
后世养活半个中国的东北现在还是一片处女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还在等着大明征服,南亚、东南亚那一片一年两熟、三熟的宝地也可以成为大明的粮仓,也可以成为大明海域的屏障,都需要人口去实。
按照进程,大明会用一百五十年的功夫才将人口充实到一亿五千万,这个增长速度只有百分之零点六!
而参考朱明宗室的人口从太祖的二十多个儿子到万历年近三十万后世子孙!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六!
足足是普通百姓的十倍啊。
限制大明人口增长的主要症结无非两大点,士子不纳粮和宗亲的快速繁衍,这两者大量挤占了普通百姓的繁衍环境,现在这两条都被朱允炆砍掉了,然后又放宽税收的比例,大明的人口将会迎来一次高爆期。
参考明亡之后的满清,康熙三十年,清朝在册人口是两千万出头,而等到咸丰年间,全国的丁口大约有四亿。增速大概在百分之二,当然这里面也有因为红薯、地瓜的引入而导致粮食足够果腹的功劳。
至于其余限制人口增速的次要点:医疗科技不发达、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度偏低、工业化水平不够这些客观因素,朱允炆也在努力。
但是起码一百年之内,哪怕整个大明玩了命的生,也填不满大明和大明周遭的土地,客观因素还无法影响到眼下人口的新生率大于死亡率的。
朱允炆觉得,只要自己别玩酒池肉林这种伤身子的游戏,那在自己死之前,应该是能看到大明的丁口破亿的。
盛世不远!
第222章 建文大典的构想
人头开道、宽政殿后。
朱允炆连续两道法令换回了民心、也削减了地方有实力地主豪强的抵触情绪,几千颗贪心之辈的脑袋,在浩浩荡荡的大势面前,也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谁砸百姓的饭碗,陛下就要谁的脑袋》
这个标题的刊文一看就知道出自许不忌这个马屁精的手。
文章结合了前因后果,先是把杜家这个已经凉凉的反派,拿出来当做典型鞭了一次尸,而后文的宽税和火耗政策自然又是对朱允炆一片歌功颂德,突出了地方上官吏的贪腐不仁与建文皇帝爱民如子,两者之间天壤之别的矛盾差距。
文章的最后,许不忌说了这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
“自中枢颁行废除免税田之后,地方上出现的百姓为躲避赋税选择将田产挂靠与功名士子、官僚胥吏名下的行为,以至于直接导致出现了像杜家这般钻大明律空子,趁机欺压百姓的不法行为,皇帝陛下知晓后非常难过。
陛下为此连续一个月的时间茶饭不思,彻夜难寐,既忧心与百姓此时之焦虑,又因百姓不通法理,避税欺瞒朝廷的行为而感到难过,常言‘朕视民如血亲,民何以视朝廷如寇仇?’
陛下慧眼如炬,看出来此番百姓之所为皆乃是受不法之徒的诱骗才有今时之祸事,陛下爱民如子,哪怕百姓有不法之行径,念及至此,自是不忍惩戒,一应罪责,自有那些不法之徒担承。
又思想起百姓投田一事,是否因朝廷征税过重,才有如此行径,于是降下宽仁新政,再减一应田亩之税,心心念念,皆为百姓可以果腹穿衣,不受冻饿之苦矣。”
挥挥洒洒几千字的锦绣文章出了手,南直隶、江西和浙江这三个受害群体数为最重的省份顿时是哭号声一片。
这番场景倒是真应了杨士奇那句万家生祠的猜想,家家户户请了朱允炆这位建文皇帝的长生牌位,供奉到正堂之上,日夜祭祀不辍。
许不忌可是天下马屁党的精神领袖,他一发声刊文,地方上附会的声音可就鼓噪起来,继而又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拍皇帝马屁活动,什么万民伞、万民书之类的玩意不停的涌现出来。
要不是地方府县拦着,怕是那些早已陷入对朱允炆这个皇帝无限崇奉的基层老百姓又能搞出第二次赴京运动来。
“这个马屁精,算他又立一功。”
随手将报纸扔到一旁,朱允炆现在可没精力关心这些外界吹吹捧捧的锦绣文章,现在人口和田亩的登记工作要重头开始,他得忙正事。
“老规矩,四川、云南、交趾、两广、贵州和台湾不在这一次清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