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315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造反不纠,则恐天下造反者层出不穷。”
朱允炆本来就没打算用武力来弹压,但还是故意问道。
“食有粟、穿有衣、居有屋、耕有田,何反矣?”
杨士奇摇头道:“自古从无有产者反,皆无活者反,民无活才可一呼百应,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庐陵百姓岂可与安禄山之辈为同?”
老百姓不是野心党,但凡碗里有粮的,没有一个操刀子跟皇帝干架的。
历朝历代以门阀身份造反的,往往都是背后撺掇着普通老百姓先闹事,然后他们好趁机扩充势力蓄养私兵,最后等朝廷被农民起义折腾掉大半条命之后,才会露面窃取政权。
“庐陵县闹匪,当地府县为何赈灾不利?”
杨士奇咬牙切齿地说道:“坐看匪患乱起,臣以为,必是有心之人给陛下、给朝廷添堵,籍此行不法之事,其心可诛,其罪可诛。”
深深的看了一眼杨士奇,他老家可就是江西吉安府的,庐陵县也是吉安府,一旦闹起匪患兵事,一不小心糜烂开可就把杨士奇的老家给祸祸了。
也难怪他恨成这个样子。
不过说的倒也在理。
江西几个官仓都是满的,虽说朝廷有律法,没有朱允炆这个皇帝和内阁的批文不许开官仓,但是赈灾一事是有先例的,即使官仓不能开,也应有省府的粮长先行出粮稳定局势,而后朝廷开批文补偿。
明明能办好却不办,活生生把老百姓逼反,地方想干什么?
“把庐陵县的那个县的几名主官都砍了吧。”
朱允炆微微垂下眼皮。
“安排下去,朕十日后御驾江西。”
第225章 荧惑守心
“陛下怎得突然想起来要去江西了?”
晚间休息的时候,朱允炆对马恩慧说起这件事,后者顿时怔住。
“没什么,去看一下,转一圈。”
朱允炆嘴角挂笑,邀请道:“皇宫太闷了,要么咱们一起去?”
此番动行去江西,哪里仅仅是为了庐陵县百姓聚众闹患一事,庐陵县的事说破了天也不过是几百个百姓,远远没有到足够动摇国本的地步,还不足以让朱允炆这个皇帝亲自跑一趟。
他不是去安抚百姓的,准确来说,他是去安抚江西士子的。
批孔倒儒运动,江西士子是排头兵,也是冲得最猛的一支队伍。大运动成功之后,朱允炆提拔了几百名在此番事变中的领头人,这让江西士子集团大受鼓舞,他们认为他们是跟皇帝一条心的,朱允炆这个皇帝也该罩着他们了。
结果呢,转过头朱允炆就砍了他们名下的免税田和职俸田,更是为此大举屠刀,砍了一千多颗脑袋。
这次庐陵赈灾的事弄成这个样子,地方上就拿国法搪塞,中枢不发批文,他们就不开官仓赈灾,合理合法。
不稳定他们的心,庐陵县的事将来还会继续发生,而且,绝不会仅限于江西一省之地。
地方上那群魑魅魍魉对中枢的政策、对朱允炆这个皇帝大搞阳奉阴违的话,那才是拖大明前进的后腿,才是动摇国家的国本。
这次庐陵县的事给朱允炆提了一个醒,所以他才会想到去江西走一趟,如果庐陵的事不闹出来,可能他也就忽略了江西士子们的人心。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谈何容易啊。
“妾也能去?”
马恩慧闻言顿时惊喜的坐起来,江南上好的薄丝被自白如凝脂的皮肤上掠过片片春光。
“再冻着你。”
朱允炆好笑地说道:“至于那么开心吗?”
害羞的钻进被窝,马恩慧手搭在朱允炆的胸口,幽幽道:“妾长那么大,还从未出过这金陵城。”
听出马恩慧语气中的难过,朱允炆心里不禁微微一颤,叹了口气。
岂止是马恩慧,若不是去岁开年他借着御驾亲征的便利,这南京城就算他这个皇帝,又多少年能出去一次?
皇宫虽好,与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金碧辉煌的鸟笼子呢?
国家大事不能耽搁,这年代的交通条件在这里,又没有电话,他一旦离京,就要空怠下不少的政事。而且他的身份太过于尊崇,他一动,小半个大明都要跟着动。
即使这次简行江西,御前司会同京营也要出五万人,自南直隶往江西的路上更是要驻扎满军卫所的军户拱卫,肃清匪患和不法之徒,以免冲撞圣驾。
劳民伤财之大,令人瞠目,也是因为知道这其中的缘由,所以朱允炆也就不想离京了。
“在等等,将来朕一定寻机会带你们多出去转转。”
轻轻拍了拍马恩慧的后背,朱允炆说道:“将文奎、文圻兄弟俩都带上,咱们一大家子都去,就当闲游观风景了。”
一个皇帝出行顶天的最大阵势,加不加后妃皇子的也就这般规模了,那就干脆都带上。
“江西有龙虎山,传言是道派的圣地,物华天宝颇多神韵所在,还有很多风景秀美的胜地,正好你可以都逛逛,多看看。”
说着说着,朱允炆困劲上头,打了个哈欠,呢喃道:“咱们大明风景秀美的地方多着呢,有生之年,朕一定带你都走一遍。”
建文四年七月壬午,萤惑入心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