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380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西方的思想、天方的文化、包括咱们汉人自己的佛道儒,草原人的文化,都曾在这座城市里留下印记。”
走在这座皇宫的御道之上,朱允炆感慨一声:“朕一直都在诧异,为什么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反而主动去研究战船、火炮、历法、纺织和机械,反观南宋,却只会捧着程朱理学,念叨着之乎者也,幻想着卑躬屈膝和金银细软就能不被亡国?”
叹了口气,朱允炆摇了摇头,颇为失望:“偏安一隅不丢人,偏安还不知奋进,反而一味的加固社会阶级之间的牢笼,最后将不像将,兵不像兵,倒是那群读书人还是那个样子。”
自唐朝灭亡之后的宋元明清四朝,最开明的朝代竟然是忽必烈时期的元朝,这真的是让朱允炆尴尬癌都差点犯出来。
一行人在宫城中行进,看到了国子监,也看到了国子监旁边的孔庙。
朱允炆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这个地方,差点砸断了咱们汉人的脊梁骨吧。”
朱允炆抬起手一指,让身旁的徐玉和顿时遍体生寒,暗骂自己简直愚不可及,怎么可能连这么重要的事都给忽视了。
“臣马上命人拆除。”
“嗯。”
朱允炆颔首:“曾在这地方待过的所谓士子文人,明明都是咱们汉人中的饱学之士,却无耻的编纂青史,掩盖暴行,愚弄百姓,企图使咱们汉人代代为奴,可笑的是这群士子文人就当着他们老祖宗的雕像来做这些事。
这种地方比青楼勾栏还要肮脏,留着干什么,留给谁看?”
皇帝的语气不重,但徐玉和却吓得跪在地上一迭声的告罪。
“行了,朕也在这地方待不得多久,马上就要去漠南,你自己处理好就行。”
朱允炆继续迈步前行,总算是来到这皇宫的正殿,一抬头笑了出来。
“这是逆元皇帝的理政居住的宫殿?”
众人抬首,也都笑了。
只见这处宫楼之上的牌匾,赫然用蒙古语和汉语写着三个大字:
大明殿!
“朕发现,这忽必烈还是个先知啊。”
朱允炆抚掌大笑起来:“给自己的寝宫取名大明殿,这算是什么意思,早就知道他的逆元注定要被我大明所灭吗?”
“咱们大明立国之后北伐,妥欢帖木儿吓得北逃,不知道他走之前回头看到这大明殿三个字心情怎么样,哈哈哈哈。”
一行人都跟着笑了起来。
这忽必烈,还真是个妙人。
第272章 朕要肉烂在锅里
朱允炆只在北平城里呆了三天,便匆匆忙忙的拔营北上。
他是打算来考察一下北平的环境适不适合迁都,而去漠南,便是为了了解一下大明北方错综复杂的民族情况,顺便解决大草原空白期的问题。
漠南的风景很好,大草原广袤无垠的风光,头顶着蓝天,下踩着碧浪,让人顿生豪迈之感,也难怪这片土地上生养出来的民族,一个个都充满了征服的豪情壮志。
堪堪踏足这里,朱允炆便由衷的赞叹了一句。
不提电视、网络等媒介,这还真的是朱允炆两世为人第一次亲眼、亲身体会到呼伦贝尔大草原,见识到什么叫做风吹草地见牛羊。
“漠南卫除了十六万的军队,还有各自的家眷丁口三十余万,此番漠北南迁,又迁来了将近八十万。”
来到漠南,宋晟便当仁不让的充当起导游的身份来,骑在马上落下半个身位的向朱允炆介绍。
“漠南卫眼下有大约十余个不同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漠北草原人南迁之前,以咱们汉人为主体,数量大约在六成左右,现在则是蒙古人最多。”
朱允炆点点头没有说话,他现在整个人都忙着看风景呢。
“漠南卫因为置辖草原的原因,耕种田亩数很少,多数还是靠着放牧为生,像东胜卫外围,便零星有着十几个部落,自打陛下登基开了边贸之后,这边倒是繁盛的很。”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啊。”
朱允炆看得很开心,频频点头:“只有最适合的生存方式,没有最好的生存方式。”
感慨着,朱允炆还冲另一侧的朱棣笑道:“眼下看来,我大明就数漠南的兵小日子最是滋润了,顿顿有肉吃啊。”
朱棣朗声大笑起来:“可不是说吗,当年臣在北平的时候,就全靠着漠南都司的兄弟支援来打牙祭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朱允炆兴奋的击节道:“朕早前还在忧心,这漠北勘平之后的空白期该怎么处理,蒙古人走了,一定还会有新的民族跑到草原上生存,几十年、几百年后又会壮大起来,一如当年汉武帝逐匈奴后,鲜卑、乌桓又壮大起来。
现在西宁侯给了朕灵感啊,草原人可以靠游牧为生,我汉人也可以靠游牧为生,谁说农耕文明就世世代代只能种地了?
当初朕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荒谬,但今日实地考察,觉得还是大有可为啊。朕完全可以效法草原人搞个几部汉人游牧,这样便可永霸草原,一绝后患了。”
相比起朱允炆的兴奋,朱棣和宋晟二人对视一眼后,却反而沉默下来,神情紧张。
他们是在质疑迁汉人实草原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吗?
“这世上从没有过一成不变的文明。”
朱允炆语气笃定地说道:“几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先民也是靠着打猎为生,是因为打猎捕食的速度跟不上人口繁衍的速度,这才开始通过播种农作物来糊口。
天地眷顾,给了咱们先民一块膏腴之地,给了咱们可以播种收获的土地,于是咱们的民族开始迅速的繁衍壮大起来,人口达到了土地可以供养的极限就需要扩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