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脸色齐刷刷一变。
“咱们不去,将来那漠北大草原还会诞生新的民族,如此广袤的土地,他们可以迅速的渡过繁衍的前期,可能一两百年,一支几千人的部族就会繁衍到数百万,草原人的男丁都是控弦之士,届时顷刻间全民皆兵便是四五十万的规模,他们又该南下入侵了。
杀啊、抢啊、烧啊。青史上咱们民族受过的苦难还会继续承受。
而如果这漠北草原也是咱们汉人那就不同了,朕不敢说每个人都是忠臣孝子,但也一定不会都是乱臣贼子。
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有反心的,又或者朕的后代儿孙不争气,他们也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想夺权,那他门南下入关,就需要民心的支持,他们不敢屠杀自己的胞亲,打来打去,无非是手足相残,肉烂了,也在锅里。”
肉烂了,终究还是在锅里!
神器易主,怎么假手也都是在自家人手里!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的,朱允炆也算是有史以来头一位了!
朱棣摇头苦笑,他算是明白为什么这天下的军心、民心都系在朱允炆一个人的身上了。
自己这个侄子,真的在一步步践行他当初的诺言,他真能做的一心为国!
明明行的是大公无私之举,却反而尽收了全天下的权力。
而那些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帝王,惦记了一辈子的权力,闹到最后反弄得全天下离心离德。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你心里装着百姓,百姓的心里才能装着你。
你心里装着士兵,士兵手里的枪杆子就会保护你!
有民心、有军心,那天下就没有一个人斗得过你,所以他们就会怕你,不敢反对你。
你便拥有了全天下的权力。
“朕可不想将来睡觉都睡不踏实的惦记草原,所以为了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朕打算合并漠南漠北!”
朱允炆正色道:“朕要设置漠庭左中右三都护府,就按照这种方式来办,除漠南卫以外,再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选贫瘠者,迁五万户实漠庭,保证漠庭丁口数在六十万左右,我汉人要占全数。
漠南眼下的蒙古人、女真人等各民族,即刻回迁内陆,百户一数,分与全国各省府县,具体安置事宜,朕另做安排。”
在草原上置省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这年代的交通条件在这里,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因此朱允炆还是谨慎了些许,改省为三都护府。
或者,也可以叫做三部游牧!
届时,他这个皇帝和宗室领一部,内阁推举人才领一部、五军府的宗勋选将领一部!
将来,定三部丁口均数,就算一部出了一个野心党,他也不敢贸然造反,因为他必须要做到一统三部才能兴兵南下。
三部统领和骨干五到十年即轮岗履新,三部又是天然对立的阵营,和平统一不现实。
而武力统一,等他们打完了,朝廷想收拾起来也容易,分化起来更容易。
如果什么时候宗亲、内阁、武勋都暗中勾结在一起了,那都不用漠庭造反,中枢直接就政变把皇帝搞下台。
而且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如果不是遭受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失民心的话,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武装造反。
安史之乱闹那么大,全天下的名将仍忠心耿耿守着大唐江山,叛乱剿灭后,郭子仪选择老老实实的交出兵权。
所以,只要大明本土的基本盘不乱,漠庭世世代代不可能造反。
而如果大明的基本盘乱了,那漠庭造不造反,这朱明的江山也一样是丢!
这个道理很直观,所以朱允炆思量一下,觉得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顾忌的?肉烂了,只要还在锅里就成。
第273章 蜕变(上)
当朱允炆打定主意要在大草原整出汉人三部之后,这个做事果断,风风火火的大明建文皇帝便迫不及待的先把架子给搭了起来。
武勋出身的宋晟成为了漠庭中都护,而北平左布政使调任漠庭任右都护,朱高煦这个铁头娃出人意料的成为了漠庭左都护。
“你不是喜欢北方吗,那就留在这吧。”
临时支起的王帐内,朱允炆大手一挥,便在巨大的草原堪舆图画下一大片,头也不回的向站在自己身后的堂弟说道:“这一大片都是你的了,一年内朕会将你部的二十万人补齐,包括眼下漠南的牛羊马匹,朕也会均数划给你。
三年内这一块怎么发展,朕全权委任与你,天高任鸟飞,省的留在南京碍四叔的眼。”
被朱允炆划给朱高煦的一大块疆域就是原先瓦剌诸部的领地,算的上极好二字,让朱高煦不由得眉开眼笑起来。
“谢谢陛下,谢谢陛下。”
让他开心的可不单单只是能够在大草原做土皇帝,真正让他开心的是他终于可以脱离他爹朱棣的魔掌了。
“爹,儿子我将来可是封疆大吏了,你什么时候要是在南京混不下去,就来投奔我吧。”
朱高煦算是把得意忘形这种人性弱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这边谢过朱允炆,转过头就冲着朱棣张牙舞爪起来。
他也不想想,他爹都混不下去的时候,他屁股下这个左都护的位置还能坐的牢吗。
“这几年左都护府的架子交给高煦来搭,等三年后,可以考虑让五军府选将,便可以来接任了。”
经过朱棣和宋晟的建议,为了防止将来三部都护坐大,野心滋生,朱允炆将五年的任期改成了三年,三大都护府的位置交由宗亲、武勋、内阁选人轮流来坐。
如朱高煦的左都护府,三年任期一满,朱高煦的接任者便会是五军府的将领,而后则是内阁选定的官员。
一轮一轮的转下来,最大限度的控制某一个主官或某一个特定群体对都护府进行长时间掌控,减少主官的掌控力,从而削减出现的作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