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389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他们会玩命的生,然后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把闺女嫁给咱们汉人换一个后代子孙为汉姓的机会。
就算有一天有人看懂了,那又如何呢?
他们不再是部落式集中,而是星星点点的散落在每一个县城、每一处村落,他们一户挑头闹事,几户呼应云集?
就好比那一家五个孩子都在军伍之中,这种家庭会跟着抗议造反吗?
一年百十两银子的收入和花花世界足以腐蚀他们所有的野心了,就算他们一家只派四个孩子去当兵,留下一个传宗接代。
那他能保证留下的那个儿子一定也可以生很多儿子吗?如果只有一个的话,到了岁数也是必须要服兵役的,服兵役就会有死亡的风险。”
“男丁上战场,女儿嫁给我大明人。”
朱棣倒吸一口气:“一旦男丁绝户,他们前几年从朝廷手里拿到的奖励,就成了闺女的嫁妆。”
人不给他们留,钱也不可能给他们留。
“他们刚内迁的时候,一定不会适应咱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当这批狼崽子长大的时候,一定会有大多数选择从军入伍,到时候前线‘调控’一下这些人的死亡率,既不能引起大规模的恐慌,也要保证足以激励到很多没有入伍的异族健儿做起从军梦来。
仗慢慢打,地慢慢扩,人,慢慢清!”
朱允炆手掌拍在地图上:“等到这些男丁的数量甚至都不满万的时候,这条政策就可以终止了,因为那个时候,咱们的民族很可能已经繁衍到万万之数,消化掉万余异族连个饱嗝都不用打。
他们,也就没有霍乱咱们血统的资格了。”
贵州搞分化自治,西南搞利益捆绑,异族搞绝户政策。
还有什么办法是自己这个侄子想不出来的?
“这个政策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
朱棣又通盘考虑了一阵,随后表示了赞同,告辞道:“臣这就安排这些异族的迁移护送之事。”
护送,押送还差不多。
朱允炆点点头,目送后者离开。
这条政策到底能不能成,他心里有八分把握,但就算出了意外,他也不怕。
各部落拆分安置,也就失去了集中反抗的能力。
一旦事态发展不对,大不了。
学一学小胡子同志。
两手准备,万无一失!
第276章 民族文化
大草原的搬迁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起来,朱允炆也在东胜卫等到了自己的一众后妃。
果然,出宫巡游这种事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自从出了南京城之后,如非必然,朱允炆是真的不喜欢再闷在皇宫红墙琉璃瓦之中,那里太闷了,他都恨不得一年都呆在外面。
甫一见面,马恩慧就急匆匆的抱住站在朱允炆身后的朱文奎,然后前后左右转着圈的仔细打量,嘴里还一迭声的责怪道。
“你这小子好不懂事,怎么能善做主张的离开侍卫的保护呢,你知不知道都快担心死为娘了。”
经历了那次生死间的惊魂,朱文奎看起来似是沉稳了许多,没有像马恩慧哭屈,反而主动宽慰起来。
“母后勿惊,有父皇保护着,儿臣哪里会有什么意外。”
马恩慧这才起身,向着朱允炆见礼,被后者一把扶起。
“文奎也是朕的儿子,应该的。”
做皇帝的亲临险地,以身挡箭,仅这一点足堪的上一句慈父了。
“这几个月,朝廷里有什么大事吗?”
接下了自己的媳妇,翻篇往事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朱允炆还是先问了国事。
“朝中的事都给您带了奏本。”
深知自己丈夫的秉性,马恩慧便唤人从自己的凤辇上捧着一摞奏本呈禀。
“几位阁老还有高炽都写了,主要说了一下今年科举的事,您不在,点一甲的事内阁跟六部碰头,一起定了下来,状元是一个名叫曾棨的江西学子。”
“科举事关国家未来,他们能坐一起商量着来,慎重处置是好事。”
朱允炆颔首,当先拿下的便是杨士奇的奏本。
开篇还是熟悉的歌功颂德,翻到后面来看,也只是着重笔墨说起科举的事,包括殿试的考定和关于一甲三人的一些简单介绍。
曾棨、周述、周孟简。
全是江西籍!
更可怕的便是,三甲进士一百余人,江西籍近八十!
如果不是朱允炆,建文二年的一甲金榜也会被江西学子包揽,而眼下建文五年的殿试,江西党还是最大的胜利方。
朱允炆当场就皱起了眉头,杨士奇身为江西籍出身的内阁首辅,难道不知道这份金榜会引起的舆论风波吗,全天下会怎么风言这次科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