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利益均分,都成为小地主,小地主多了,朝鲜的局势就稳定了。
条约的内容呢,就可以有条不紊的施行下去,阻力也会小很多。”
朱允炆还在絮絮叨,平安这边已经完全傻了眼。
“陛、陛下。”
支支吾吾的,平安面带难色:“臣怕做不好啊。”
拎刀子砍人平安敢拍着胸脯说他一个顶仨,但朱允炆说的这些他听着都头晕眼花,真要是具体施行,他自觉自己是够呛,生怕坏了朱允炆的大计。
朱允炆一拍脑袋,冲身旁的双喜道:“把朕这一次北巡,随扈的翰林郎都叫过来。”
后者应下,不多时便引着四名年轻人走来见礼。
朱允炆便把平安手里的题本交给他们,并让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传阅,等看罢后便开口问道:“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人都沉默思忖了一阵,才陆续开口说起见解来,朱允炆便安心静听,直到一名名叫胡嫈的翰林侍讲的回答让朱允炆眼前一亮。
“只等这群小地主群体完全控制住朝鲜的国体和基层百姓后,就是朝鲜内附之日。”
条约是不公平的,朝鲜的百姓也是一定不会愿意的。
但是他们国家当中有朝奸,而这群朝奸又全部都是掌控朝鲜十成十资源的地主豪强,这些人不反大明,他们心里就会打鼓,不敢冒掉脑袋的风险挑头闹事,即便届时偶有一些国家英雄站出来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口号,也未尝见得还有多少人敢贸然响应了。
“百姓的谨慎在于他们总是喜欢看谁快要取得胜利的时候才去支持,却不懂只有他们支持谁谁才能取得胜利!”
胡嫈侃侃而谈,说的朱允炆眼睛都亮了起来。
“所以,彼时只要告诉这群朝鲜百姓,把他们脑袋上的朝鲜两字变成大明,所谓的条约就自然会废弃掉,内附,不就顺理成章了。”
清除掉朝鲜国内那些早年逃亡安顿的异族,留下棒子这群土著,朱允炆细细一想,确实不失为一件好事。
棒子这个民族也就是喜欢吹吹牛,有点夜郎自大的毛病,但是根脚文化毕竟上千年来都深受中原的熏陶,将来迁附起来确实也方便。
“朕记得你,你是庚辰科那一期的传胪吧。”
朱允炆开怀一笑,冲着胡嫈勉励道:“很好,你很不错,朕身边这位平大将军说他不通政治,怕做不好朕交代的差事,既然你颇有主见,朕就任命你为我大明驻朝鲜第一位按察使,全权负责此间之事,处理一应外交领事事宜。
朕与你独断专行之权,待他日随大军入朝之后,今日你我君臣奏对之事,如何推行操持,皆赖卿一人了。”
胡嫈顿时大喜过望,伏地顿首谢恩。
作为庚辰科的二甲传胪,庚辰科一甲三人都开始履职仕途,步步高升。
只有他胡嫈还在翰林院蹉跎,虽然也混了一个侍讲的官身,但这个官身的含金量在此时的大明体制内可不比以往那般值钱了。
不抓实权只搞学问,想要平级调动根本没戏。
而今天他能去朝鲜做一任全权特使,将来朝鲜真到内附那一天,如果朝鲜置省,他就是当仁不让的布政使!
就算朝鲜的体量资格不足以置省,靠着这份功勋,回到南京中枢,到六部任职也是足够了。
“一文一武,看你们俩了。”
朱允炆各自又勉励几句,舒心一笑:“朕也在这北地待了数月,该转道回京了,朕在南京,等你俩的捷报。”
二人俱躬身一礼。
“请陛下放心,臣等死不辜恩。”
第279章 芙蓉液、芙蓉粉
朱允炆还在密谋吞并朝鲜,而在此时大明的云南,马大军这位云南都司的都指挥使,大明帝国联军总指挥,已经开始厉兵秣马的准备出征事宜了。
此番,大明帝国体系七个国家联合入侵章普尔,随后便是北德里苏丹国,按照协议的约定,此次作战的武装军备由大明提供,而粮食等后勤补给将暂由南亚六国支持,随后大明将会按照等额的价值在战后予以报酬。
联军操练了近两年,也算成了型。
站在高高的帅台之上,看着眼前乌泱泱一眼望不到头的密集军队,个子矮小的马大军,独眼中流露着按捺不住的激动与亢奋。
终于,又可以打仗了。
因为打仗,他从山户变成一个兵,因为打仗,他又从一个兵变成了将军。
将军变成指挥使、变成定南侯。
而今天,他是大明帝国体系中的七国总指挥,麾下有着十几万的雄师精锐!
他在昆明建了一座定南侯府,非常的气派恢弘,府里莺莺燕燕也纳了十几房。但马大军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今天这份荣华富贵哪里来的。
“在进一步,就是国公了。”
马大军的性格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那种,他有野心又没有野心。
他的野心就是国公,他不止一次的在心里告诫自己,拼一个国公就回南京卸职!下半辈子留在南京城五军府做一个逍遥公爷,放手兵权。
马大军心里从未有过非分之想,他知道皇帝能给他的东西,随时都可以收回,他不敢得陇望蜀,他想当国公,只是为了不枉费这生来男儿身。
“全军开拔!”
嘹亮的军号声吹响,十几万各国联军穿着明军的制式甲胄,有条不紊的列队行进,尘土飞扬间也遮不住阳光下泛着的清辉交映。
“按照行军计划,大军先往暹罗,而后一路西行至榜葛剌前线,直接捅到章普尔王国的嗓子眼,伺机寻求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