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422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也是在这个全民高度热情的当口,聪明的杨士奇出台了一项以田置田的政策。
江南人生稠密,相应的人均耕地稀少,而河北和辽东人口稀薄,足有数以百万顷的土地无人耕种,这是一个移民屯垦的好机会啊。
“以河北平原、辽东平原十亩地置换江南一亩!”
政策第一时间面向南直隶、浙江、江西开放,地方的宣传也是赶上了朱允炆这波东风。
“时间不等人,五年垦荒百万顷,必须全民齐心协力,田越多则国越富,国富才能民强。
陛下金口玉言,假日功成,必永不加赋。”
上有皇帝鼓舞民心,下有政策扶持,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三省一些贫困家庭一咬牙,还真就登上了北上的漕运船,走长江口往平津义无反顾而去。
大明版的闯关东!
“江南三省,共计移民四十万户,计两百三十五万余。”
夏元吉找到朱允炆上禀时,后者手里的茶碗差点摔在地上,饶是如此,晃动之余也浇了自己一身。
“多少?两百多万?”
这是大明朝,是重视乡土情结的古代社会啊。
“百姓视陛下如父,皆愿相应陛下之号召,开荒垦田,繁荣地方。”
朱允炆长吐一口气,只觉头皮炸裂一般的酥痒。
两百多万的百姓北上,这能垦出多少田来?
多么质朴、可爱的百姓。
自己一句口号、一句永不加赋的许诺,他们就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家乡,去往一个他们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异乡。
“这些移民的百姓要免了今年的赋。”
朱允炆感动不已,赶忙交代道,复又急声说道。
“对了,北方不比江南,北方更冷,让辽东织造局给他们每人多送几件御寒的衣物,千万莫要冻到了,国库紧张的话,朕自内帑出。”
百姓视君如父,君亦爱民如子。
夏元吉一阵眼眶红热,看了半辈子书的他,从未曾在书籍中窥探过这般君民相宜鱼水情深的时代。
“请陛下放心,臣以项上人头担保,这两百余万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安然度过他们在北方第一个冬天。”
以头抢地,夏元吉精神焕发的离开乾清宫。
他现在精力充沛,浑身充满了斗志。
能看着这个国家大踏步的前进,实为臣工者之毕生殊荣矣。
第291章 带不动的旧官僚
赶在春耕的时间,朱允炆这个皇帝牵头,带着整个内阁全都出了京,玩了一场天子劝农的政治秀。
今年是五年计划的开工年,各省都上足了发条进行奋斗。而在这林林总总下的计划中,垦荒开田的任务量毫无疑问是最重的,所以朱允炆跟杨士奇商量好,决定来一次劝农的老把戏。
套路是老,只要效果好就成。
这次劝农的政治规格可不低,朱允炆这个皇帝亲自牵头不说,连朱棣这个平日里很少露面的武英殿大学士也跟着来到了乡野地头的田垄之中,内阁五人,这次算是到齐了。
南京城外的皇产都被朱允炆卖的一干二净,为了挑一块用来供皇帝翻耕的土地,应天府只好找到应天本地的粮长,从后者手里租借了一块。
不多,两亩地就足够皇帝几个人折腾了。
应天府的粮长自然是开心的举双手欢迎,这么好的机会,平日里就是烧香拜佛都求不得呢,皇帝真能在地里动动手,将来这两亩地他都打算保护起来,当景点!
“朕不过种个地,用得着这种带刺刀的警戒线吗?”
一身简朴便装的朱允炆从驾辂中走出,看着这块已经被包围起来的选田,喝斥道:“还有用得着动用大几千人,这么多都在这站着,周围的老百姓还能进行农忙吗?都给朕撤回京营,御前司留一个百户的锦衣卫就够了,这是南京,不是漠庭。”
这年头又没有狙击步枪,锦衣卫清空方圆三十丈的距离足以,超过三十丈,也就超出了弩机的有效杀伤范围,就算能射到,那速度都够呛能射穿朱允炆身上那层粗衣。
至于有刺客挽强弓的话怎么办,那只能说锦衣卫都是瞎子了,一把强弓立起来好几尺长,在乡间地头这一眼望去毫无遮挡的环境,竟然能让一个刺客施施然的扛着弓走进皇帝三十丈之内行刺。那还费这劲找刺客干嘛,直接让锦衣卫操刀把皇帝砍了更省心。
大军退散,朱允炆这才挽起裤腿,从地上抄起一把锄头,抗在肩上就迈步走进地里,身后,内阁五人互相看看,也有样学样的跟在后面。
两世为人,这还是朱允炆第一次下地!
前世生活条件也不差,虽然是八零后,但朱允炆还真没吃过什么苦,打小就是在城里长大的,这个地怎么种他实在是不懂。
这辈子那就更不能有种地的经验了,所以进了地头就开始发懵。
“咳。”
用一声干咳掩饰住自己的尴尬,朱允炆冲着身旁的五人小声问道:“你们,谁知道应该先做啥?”
几人都忍俊不禁起来。
“杨士奇,你是内阁首辅,你先说。”
被皇帝点了名字,杨士奇顿时苦起脸:“陛下明鉴,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臣这十根指头连阳春水都没沾过,哪里懂种地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