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说的也不无道理,既然决意要发行三个亿,那么多钱不用出去,成立银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作为总参谋长,朱棣这件事上第一个表态支持,他都快在南京待到身上生锈了,太平盛世固然可喜,但他的性子可不喜欢。
“但是,打哪里?”
环顾大明的四周,已经没有什么敌人了。
“要么就打西北,灭察合台。要么继续支持开辟西南战场,争取早日将北德里灭掉,再掳他个百八十万劳奴回来修路建城,再不然,跨海东征打倭国。”
西北、西南、正东,三个战场,就看怎么选了。
“有道是战争为政治服务、政治为大局服务,这三个战场中,只有开辟西南战场才最符合这个前置条件。”
说这话的不是朱允炆,反而是严震直,这倒是让朱允炆为之一愣。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这些早年前的迂腐文臣也养出了狼性的大局观,连这么有水平的话都能说出来。
这话的原创好像就是自己这么个皇帝吧。
看来平素里没少看《建文皇帝语录》,学习其中的讲话精神啊。
“既然选好了对手,那各部门就着手准备吧,全力配合总参谋府制定作战计划,服务后勤。”
见大家都没有反对意见,朱允炆便果断下令道:“工部出一百艘海船,由闽浙水师护航,走海路自交趾海防港登陆卸大炮两百门、巨型火绳枪两百架、配足炮弹枪丸,命交趾布政使简定、都指挥使朱允熞接下后即刻输送至榜葛剌。
命云南都指挥使马大军为帅,自接令日即刻组织西南六国成立第二次七国联军,整军二十万赴前线备战。
命暹罗、金边两国筹措军粮供资大军,其一应支出待战后补偿。
武库清点足够二十万大军所用兵器、铠甲,即刻走海运发出。”
两百门大炮、两百架巨型火绳枪,二十万穿着精良制式铠甲的精兵。
在这个时空,这是一支任何国家都无力抵抗的强大军力。
谨身殿里所有人都已经把注意力放到了能取得多少战果上,而不是这场仗怎么打,能不能打赢。
大明立国至今,还没打过败仗!
第322章 发行铜票(中)
如果说西长安街是大明的权贵街,那么比邻西长街的里仁街,就是眼下南京城的商业步行街。
其繁华程度可谓是富贵云集。
这里有青楼、酒楼、赌档等娱乐场所,也有皇商总会、商部、税部等中央机构,而今天,这条街又将多上两个新的机构单位。
大明中央银行和大明保险总会。
这些年朝廷的新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冒起,南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倒也不觉得有什么突兀之感,不过揭牌当天,南京城里大大小小有头有脸的人物到也算是齐聚一堂。
与此同时,在南京城西、城北、城南三个位置,各开了一家分行用以营业承办业务,里仁街这家央行是不负责具体业务的。
央行的主官由商部右侍郎兼任,但是副行长的位置被朱允炆交给了格里安奇这个来自普罗旺斯的精明商人。
没有明确的品轶,只有一年八百两的俸银。
即使如此,也足以让格里安奇兴奋的了,这说明他成功从一众留存下来的欧罗巴人中脱颖而出,开始被大明的皇帝接纳,没有品轶算什么?
好歹是个领导岗位啊。
在中银的总部,南京商会的一众巨富在格里安奇的介绍下开始逐步了解到这个新衙门的职责,并且为此兴奋不已。
放贷!
他们这些商人竟然有朝一日可以从国家的手里借走银子?
这真的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
虽然借贷要质押物和缴纳利息,但是从这个所谓的银行手中支钱的利息可比这群商人私下之间的借贷要少了太多太多。
一年期只有百八,而五年期更是低到百五。
质押物的范围更是宽泛,接纳包括宅院、田亩、产业。
所有有价物品都可以用来质押,银行会有专门的估价部门按照市场价进行估值,而后按照估值的八成进行授信放贷。
至于银行提供的另一个业务:储蓄,却被这些商人选择性无视了。
他们的眼里只有如何把自己手中的财富变得更多,而不会考虑如何把手里的财富脱离自己的掌控。
而除了银行提供的这个放贷业务之外,新成立的保险总会也为这些商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让他们动心的业务。
商业险。
如果这些商人有国内漕运和海外贸易的商业行为,那么只需要按比例支付一笔货物的保险金,一旦这些货物在行船中不幸翻船,那么保险总会将会全额支付这笔货物的赔付金。
大明的商人不允许有私船漕运,更别提出海了。
他们有需要送货的时候,需要到转运使司借漕运船只,然后派遣自己的雇员、下人跟船,海外贸易亦然,都是走福州港、泉州港租借国家的海船出海。
如果回不来,那就说明船翻了,货丢人亡。
现在有了这个商业险好啊,如果船翻了,那就可以领取全额的保险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