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摆出来的姿态可谓是对这马大军恨的牙痒痒,四叔能在这个节骨眼,硬着头皮,冒着被朕猜忌的风险来求情,说明其现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是一个身怀野心之辈,更不会行韬光养晦之举,无私者无畏矣。”
悬着马大军的事不解决,朱允炆等的就是朱棣和五军府的反应。
他的目的达到了。
“跟四叔说一声,朕就不见他了。”
朱允炆摆手:“朕还要等一个人。”
等完了勋臣等朱棣,还有一个人朱允炆没有等到。
那就是自己的大儿子:朱文奎!
十三岁的孩子了,该懂事了,朱允炆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懂事。
朱允炆在等朱文奎,而此时的朱文奎也正面临着这个抉择。
湖畔学堂内,在闲暇休息的时间,于谦已经找到了后者说起这件事。
“定南侯下了诏狱,风闻是因其平素里多有僭越之举,然此事多空穴来风,殿下应速速寻陛下求情,网开一面,许定南侯戴罪立功。”
“本宫何尝不想。”
在乾清宫、在朱允炆的面前,朱文奎是个谨慎维诺的孩子,但是在这湖畔学堂,小家伙负手一站,倒也有了几分气度。
居移气、养移体,身板虽小,倒也能让一眼看出几丝尊贵。
“但马大军乃是西南武将之首,僭越之事,你等只听风闻,本宫可是看的真着。
板上钉钉,此番势必死路一条了。
本宫若是这个时候忤逆父皇,为这逆贼求情,连僭越都可以宽恕,那本宫岂不是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十三岁的朱文奎、十一岁的于谦,两个半大小子就这么为了求不求情的事展开了争论。
“殿下是嫡长子,眼下更获陛下批准,可以坐宫文华,旁听国政。
将来这东宫之位,非殿下莫属,还望殿下以国事为基,找陛下求情。”
于谦的话并不足以打动朱文奎,后者断然拒绝。
“军队系统内的事,连内阁都无权过问插手,这是父皇的禁忌所在,于谦,你虽然聪颖,但政治的事你不懂。
为什么军权与君权同音,就是因为谁手握强军,谁就是君。
眼下本宫岁数渐长,更不能贸贸然开口不该开口的事,本宫此番求情,倘若父皇真宽赦了马大军,西南系势必对本宫生感激之情,这还得了?”
这番话说的于谦无言以对。
圣心难测,也难为朱文奎小小的岁数瞻前顾后。
但于谦还是觉得要争取一下。
“马大军可是刚立了大功,这个节骨眼杀了他,会寒了西南系的军心,与国无利,殿下三思啊。”
“够了!”
朱文奎很是气恼,却不知气的是于谦还是他自己。
“本宫有什么资格置喙父皇的决议,父皇之功,远迈汉唐,威压四海。
怎么处理自有考量,这事就此揭过吧。”
说罢,头也不回的直奔学堂而去。
新的一节课要开始了。
第356章 孩子大了
“下学了?”
朱文奎前脚迈进暖阁,后脚耳畔就响起了自己父皇的声音。
“儿臣见过父皇。”
见罢了礼,朱文奎便绕过几案,轻手轻脚的为朱允炆面前的茶碗添水。
“今天学的什么?”
只抬头看了朱文奎一眼,朱允炆就继续忙起自己的事来,嘴上倒是分心问了一句。
“今天学堂请了几个匠人,讲了这几年造船的工艺变化和火器局正在攻关的炮弹技术。”
朱文奎回忆道:“这几年朝廷有了钱,加上重视海运的原因,大笔的投入进龙江船厂,咱们大明的海船技术进步明显。
眼下听说龙江船厂正在试船,准备打造一艘可以满载二十门炮的战船,到时候,闽浙水师的战斗力又要增强了。”
朱允炆埋着头没有回应,任由朱文奎在那里滔滔不绝。
“听说火器局正在攻关的延时引爆技术进度喜人,儿臣为此还特意问寻了解了一下这名工匠。
原来在三十年前,欧罗巴人在贾德拉战役中已经将不成熟的引信炮弹通过前膛装置炮射出,但是这种炮弹的性能实在是不稳定,一场仗下来,竟然自毁了数十们炮,炸死了本方几十名炮手。
而自打那几名欧罗巴的工匠来到之后,以眼下我大明的基础,本身的研发也已经可以生产出这种技术水平的炮弹,卡在的关键节点就是如何稳定炮弹的撞针点火装置,只要攻克这一点,将来咱们大明就可以使用火药引爆弹,而不用再依靠造价昂贵的实心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