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没有电视、自媒体啥的,河北发生的案子,河南都不可能知道。
这种盖子,很好捂住的。
杨士奇的建议还是让朱允炆动了心的,固然乍一看,这般做,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和内阁,因为两者通过撒谎的方式保全了名声,但实际上真正受益的还是国朝这个虚无的主体。
民心凝聚、交口称赞。
这不就是一件大好事吗。
“大理寺,该查的查。”
这句话从朱允炆嘴里一出,所有人心里便都明白了。
皇帝这是接纳了杨士奇的建议。
该查的查,那不该报的就别报了。
“上一任大理寺卿让朕和内阁来替他擦屁股,他倒好,致仕归乡颐养天年,想平稳着陆,做梦!”
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朱允炆压根就不是什么心慈宽忤的性子,这些糟烂事他是扛下来了,但这口气非得撒出来不可。
“渎职、空怠国事,枉辜圣恩。”
三项罪名一项比一项严重,都不用朱允炆吐口,御阶下这十几号一二品大员心里就明白了。
景清一步跨出:“都察院与刑部马上拿人,就此三罪进行审查,待确凿后交大理寺。”
大理寺有个规定,那就是不受理不死人的案件。
大家常看到的所谓三法司会审只针对官员,而且还是高级官员犯死罪。
流程就是刑部抓人、都察院审察定罪,确定是杀头的罪过后,交大理寺复核死刑并确定执行。
“那就这样吧。”
定下了此事后,朱允炆道:“下个月,各省的布政使都要入京,朕已经提前差御前司筹备一五计划的庆功国宴了,接下来,诸卿已经办完工的,各自汇报一下成绩吧,也让朕开心开心。”
众人对视,都松了口气,脸上洋溢起自豪的笑意。
五年呕心沥血的奋斗,总算,到了该炫耀成绩的时候了。
第391章 一五计划收官(二)
建文十年因为一五计划收官的原因,将注定会被写进中国史包括世界史中。
这绝对是苍穹之下第一个实行并完成计划政策的国家。
一个由七千万聪明勤劳子民通过汗水、奋斗、拼搏共同建立的伟大国度。
吏部作为十部之首,是第一个站出来进行汇报的,许不忌这位吏部尚书才刚清罢嗓子,就听到朱允炆抢先开了口。
“诸卿坐着说吧。”
左右,十几名小宦官已经搬过了十几张太师椅,不仅如此,每两张太师椅之间添置了茶几,上奉热茶、点心。
这堂汇报的时间绝不会短。
“谢陛下。”
十几人具躬身谢礼,而后各按身份落座。
等都坐住了,许不忌才继续开口。
“启禀陛下,始自建文六年初启动的‘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吏部为全面落实《朝廷官员胥吏致仕、丁忧、停职、开除适用条例》共向地方各省派出巡视、督查组四次。
共计裁汰地方省府县三级冗员、年龄超线官吏一万七千四百余人,补齐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交趾六省空额官吏五千八百人。
每年京查、省察的主官合格率达到百有九六,不合格的主官已按照吏部流程草拟名单呈递内阁批复罢职。
地方的府查、县查各级主官、胥吏合格率为百有九一,共裁汰不合格官吏一万三千余人,现已通过各省省考补齐差数。
现我大明所辖除漠庭三都户、交趾、台湾三地尚未清查以外,余下诸省皆全面清查完毕,吏部不负圣望,在内阁的提领、各部的协助、各省的配合下全面完成一五计划。”
官为具国之本,国有大世需先治官。
五年以来,吏部先后裁汰、免职各级官吏总数达到了三万余人,这个数字几乎达到了整个大明官吏体系的两成。
但很快,依靠着愈加成熟的地方省考制度,这批差额又迅速补齐,保证了地方省府县三级衙门的政务正常运转。
而通过省考录入的新官吏,可不在是十年亦或者一五计划前的那群传统士子儒生。
这是一群捧着《建文大典》、《建文皇帝语录合集》考出来的赤诚年轻人。
他们可不仅仅会喊口号,也懂得什么叫风土人情,什么叫政治革新。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这一群体的壮大成长,新的源源不断的类似群体涌入大明政坛,充实地方官场,在中国,维系了将近两千年的传统官僚体系将会彻底崩塌后,改头换面。
什么是中国两千年的传统官僚体系特色?
便是以官僚体系作为国家——社会的公器,进行普遍理性化治理,但这种所谓的理性化治理又具有非制度化特征。
从汉朝时举孝廉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与门阀并存、宋朝的共天下、元明两朝的程朱理学,都是非制度化的官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