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格下意识就要拒绝,但这个时候马大军的眼神,恰到好处的变的冷冽起来。
浓郁到近乎实质般的杀气,让沃格腿肚子一软,直接跪趴在了地上。
“我们皇帝陛下是仁慈的,圣谕说了,将来印度的粮税和金银矿煤四课,各征七成。”
十税七!
这算哪门子的仁慈?这比北德里苏丹国收的还狠啊。
沃格惊恐的昂起脖子,失声的摇头,用这种方式向马大军表达着这种做法的不切实际。
但,真的不切实际吗?
约翰牛十八世纪的东印度公司报告,在印度,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各邦的总督代理人联手,收八成的粮税和百分之百的金税。
也就是说,印度所有国人全部沦为约翰牛的奴隶,每种出一百斤粮食,要上缴给约翰牛本土八十斤,而金银等贵金属,那更是全额输送回大本营,敢私带离开的,一经发现直接枪决。
那一年,是乾隆中期。
约翰牛本土的粮税为十税二,而清朝的税收因康熙那句永不加赋,比例大约在十税一的上下浮动,但苛捐杂税年年新增,也是那一时期,有了唤万岁为万税的口号。
“别急啊。”
马大军笑着扶起沃格,轻描淡写地说道:“这七成,我大明又不是尽取之,七成中,我大明只取八成,余下两成,谁是印度的总督谁取一成,最后一成,均分给各邦的地方总督。”
沃格心里马上开始疯狂的计算起来。
总督取七成的一成,也就是百七,看似不多,但这钱是全部进入了个人的口袋内,干个二十年,那也是家财万贯,巨富无比了。
一个国家的百七,怎么着也比当大地主多太多倍了。
这么一计算下来,未必不可以接受啊。
看到沃格心动,马大军更是笑的开心。
在印度事情上,皇帝交代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合作共赢!
第407章 落日余晖(八)
朱允炆为印度制定的所谓合作共赢,是在东印度公司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当大的改进,确实是要比原时空的约翰牛仁慈不少。
东印度公司的横征暴敛有多么可怕?
仅1769年到1770年,整个印度因饥荒而饿死的人数高达近两千万!仅孟加拉一邦,就饿死了一千万人!
想想吧,就在邻邦的大明,天启年间,西北拉了饥荒,前后饿死了十余万人,就蹦出了一个叫李自成的家伙,前后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把大明王朝送进了坟墓。
而在一百多年后的印度,连年饿死几千万人,都没有一个地方说要把约翰牛赶下大海,上亿的印度农奴唯一想到的抵抗方式,竟然是罢工和抗议!
如此奇葩的国都和民族,不压榨他们,朱允炆都觉得是对大明的犯罪。
但压榨归压榨,中间的这个度还是要好好把握的。
即使印度人不会造反,朱允炆也不想炮制出如此死伤惨重的大面积饥荒,因为,人力也是一种资源。
七成的征收不是底线,而是一个天花板,等什么时候印度闹灾,还可以酌情减少。
至于代理人制度的印度总督,朱允炆也没有抄约翰牛的功课。
东印度公司是雇佣制度,各邦总督有些像东印度公司的职员,领薪水的那种,无论公司攫取压榨多少财富,分到这些总督手里的,少的可怜。
而朱允炆眼下打算推行的,是‘股份制’,大家一起抢,抢完一起分。
百姓的钱二八开账,大明拿八,总督拿二,何乐而不为呢?
当初在制定这想法的时候,朱允炆本心是不设立印度总督的,就直接把印度均分成几十块,设几十个地方总督均分财富万事,但后来又被自己给否决了。
为什么要设一个名义上的总督?
大家有看过《雷洛传》的可能就会觉得熟悉了,一个总华探长领导一众华探长,就是这么模式。
一个印度总督拿的钱,等于其他各邦总督的总和,那么,这就是个出头鸟。
谁都想要做印度总督,但位置只有一个,让他们内部大打出手吧。
搞大锅饭均分,这些总督就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感到自己拿的少了,到时候,他们联合一起反抗,不是给大明添堵吗。
当地方总督觉得少,那就当印度总督,当了印度总督还觉得少?
都不用大明动手,你下面那些个地方的总督就该在你背后捅刀子了。
如此一来,便是无休止的内耗,无休止的向大明摇尾巴,这将会是印度未来几百年的常态。
沃格在心动,但他还没有来得及想再争取一下,还还价钱,门外响起了亲兵的声音。
“马帅,辛格基来了。”
马大军脸上顿时笑的更加灿烂起来,看向沃格不说话,但后者却焦急的额头冒汗。
“要不要,本帅把辛格基叫过来,你俩合议一下?”
“不行!”
下意识的,沃格就吐口拒绝,而后一咬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