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658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负责的是关西七卫的防戍,而关西七卫的上级机构是朵甘都司,朵指青海甘指甘肃,但朵甘都司却没有都指挥使,只有一个甘肃总兵官。
是不是感觉有些乱?
这个要解释起来,需要先了解一下洪武朝设置朵甘都司的时代背景,洪武北伐后,青海地区的蒙古人向大明投降,原地置卫,也就是关西七卫,又称蒙七卫。
而后,太祖皇帝任命宋晟为甘肃总兵官,是协调关西七卫一并负责大明的西北防线,所以并不是直接任命为朵甘都司都指挥使,保留了关西七卫一部分独立权,简单来说就是蒙人治蒙。
后来哈密国王脱脱投降,朱允炆置哈密卫后,关西七卫成了关西八卫,脱脱改汉名孟献忠,成为了朵甘地区第一任都司同知,但实际管理的区域,还是星落密布于整个青海地区的蒙古民,至于甘肃地区自武威往东南内陆延伸,各处以汉人为主体成立的各府县,实际还都是各管各的。
那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的行政机构。
陕甘位于大明西北,水土流失严重,早已不是两千年前老秦时代的关野沃土,加之陕西关中地区早年间战乱频繁,洪武初期更是秦王朱樉征讨蒙古的大前线,被战火打得堪称满目疮痍。
恢复西北元气,退耕植林,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都是利在千秋的大业,顺道,在刺激经济发展后,当地也能够有财力和组织更多人手来治理黄河这条哺育炎黄子女的母亲河。
“出四川往北就是陇南、天水,走阆中、巴县则是陕西的汉中,内阁的计划是以将关中平原以西安府为界点,西安府往西这一半全部退耕,同时自兰州府往东,所有甘肃地区可以耕种的全部退耕,包括汉中的自耕农。”
陕甘的退耕计划要比四川面积更大,但实际涉及到的百姓数量反而要比四川少,因为西北人均耕地面积要多些,至于甘肃,百姓数量本就稀少,靠耕种为生的数量,连南直隶脚下任意一个县的百姓都比不上。
夏元吉在奉天殿内向所有人通报了内阁的计划,并将相关的部署安排一一通传,接下来,就该是各部的工作了。
围绕内阁关于陕甘退耕的大计划,各部要做哪些辅助,资源如何分配,都要在这堂朝会上拿出章程来。
当日事当日毕,不能拖、不许拖。
“参考四川去年退耕后物价飞涨的现象,在陕甘退耕之前,商部就要提前做好准备,盐油酱醋、葱姜蒜辣及果蔬这些日常所需的物资眼下就可以着手相应调配事宜了。”
这个问题已经是不难解决,早在去年四川退耕前,朱允炆和内阁就已经划分了区域,成立专门的果蔬种植园,加之去年那笔天价一个亿的采购大单,民间也有不少田产数稀薄或半耕农纷纷转而生产起果蔬来。
“政务方面的事就这些,各部有司尽快有序的推进下去便是,王雨森来了没有。”
朱允炆点了应天府尹王雨森的名字,后者就从队伍的末尾站了出来。
“臣在。”
“下月初六,征西南的马大军等武官凯旋,届时朕和燕王要在城郊点校,你筹备一下阅兵的相关事宜。”
“谨遵圣谕。”
朱允炆合上面前的题本,身旁的双喜便高喊一声。
“退朝!”
第429章 明印协定和皇明天朝体系(二)
三伏天,仿佛连风里都带着火一般,吹在人脸上的那一瞬便让人口干舌燥。
南京郊外那座人声鼎沸的足球场看台本就拥挤,赶上这般天气,那更是让人痛苦不堪。
不过哪个地方都有相对舒适的环境,这座球场的东看台就明显迥别于其他三处,诺大一个东看台上,只有寥寥几十个人,多余的坐席基本都被拆除,改建成了一处大平台,上面放满了桌椅条案,陈列着瓜果酒水。
这是专属于宗亲和武勋的小天地。
“射门,射门啊!”
扶着栏杆护手,李景隆在看台护栏后面跳脚叫喊,而后恨恨的一拍扶手:“真他娘的墨迹”
没能取得进球,让李景隆显然有些不开心,回到座位上后,连陪侍戏子送上的酒水都一把推开:“去,从冰鉴里取叠西瓜出来。”
侍女照做,起身走到平台的中间,那里摆放着几个巨大的冰鉴,内里层层隔开,放着各种的水果还有绿豆茶。
取出一叠西瓜走回到李景隆的身旁,侍女并没有第一时间奉送上,而是从桌子上取出一个小镊子,将瓜瓤上的籽粒挨个取下,然后拿起一把木制小刀切割下一块,用叉子叉起,送到李景隆嘴边,后者张嘴一口吞下吃的汁水迸射。
在李景隆的身旁,坐着的也无不是宗勋重臣,而紧挨着李景隆坐的,便是徐增寿。
徐增寿虽然是徐辉祖的弟弟,但俩人却压根不是一条心,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老话‘嫡庶有别’。
大哥徐辉祖袭了父中山王徐达的魏国公爵,成为大明武勋第一人,而他徐增寿虽然早年也累功承荫的混到一品都督,但直到现在还是个伯。
一个伯,还是流爵。
将来自己死后,子子孙孙可就全成普通老百姓了。
徐增寿都不能想身后事,因为一想起来这脑袋都疼。
大明的爵位系统早被朱允炆改的大不如前,失去了爵俸定银和封地,但只要有爵位顶在脑袋上,那其一生都是有规划安顿的。
比如打小接受军事教育,从讲武堂到京营,而后进总参府深造,结束后下遣边疆知兵事从军伍,最后回转五军府任职当差。
妥妥的军事贵族世系。
那要是没有爵位怎么办?
那就是普通老百姓,该干啥干啥去。
徐增寿知道,自己只要一死,自己的几个孩子就要各谋生路活计了,指望自己大哥徐辉祖能拉一把?
帮的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啊。
也因此,徐增寿每次看李景隆的时候,心里都止不住的艳羡不已。
论军功,自己怎么着都算是少年从军,甚至还跟着朱棣打过蒙古,征讨过阿鲁帖木儿。从漠北打到辽东,东西驰骋几千里。
怎么着都得比李景隆这个大草包厉害点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