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的工人自己发现自己命名,就叫张三加李四配点王五。
不行吗?
核心的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把这个名字和工艺流程写到书上之后,不就成了后世奉为圭臬的理论吗?
钢铁技术中国几千年领先西方,唯独在工业革命后被反超。
就是在再生产环节中有经验的操作工少了。
而再生产环节的端口处,消耗大了。
原材料到不了再生产环节就没了。
明清数亿人,数亿张嘴等着吃饭,经济内卷化严重至极,边际效益几乎等同于零,百姓连活下去都难,王朝周期律避无可避,在那种环境下谈生产力,这是耍流氓。
我们要看到的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他们的内卷化也是极其严重的,但他们找到了一条青云大道。
那就是殖民。
通过外殖民的方式来输出国内的内卷化,然后将国内的生活环境低廉化,大量的农业原始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多了,量变就引发了质变。
而在殖民的初期,约翰牛也烧粮。
就是还没准备好。
他们为啥不拿粮食到清朝换奴隶呢?
清朝社会的边际效益在十八世纪随着人口大爆炸已经到了危险线,怎么发展都是原地踏步甚至步入深渊,更别提自己还玩闭关锁国,拒绝学习新技术来进化国内生产力了。
大陆均势政策是约翰牛对外的基本方针,他们当然乐意看到东方这个老大帝国自我毁灭,然后好让他们趁虚而入,把中国也变成殖民地。
粮食这个生产品是一切再生产品的源头,哪怕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火炮。
攥住粮食,就能打通无数再生产链条,从而将大明社会各个方面的物价全部打下来,将生产力的进步以数量催生质量的方式来推动。
如此无限循环下去,大明的各行各业,每个角角落落都会迅速繁荣,生产力的水平也会一天一个样,进入所谓的科技大爆炸阶段。
不敢说卫星上天、高铁直达这种幻想。
起码也要做到蒸汽装船,浓烟滚滚,巨舰大炮,彼岸往返的水平。
今日朱允炆在泉州登船,半个月后登陆孟买。
为了这个梦想,朱允炆一直在做,每一个环节和进程,他和严震直,和整个内阁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都在小心翼翼的保驾护航着。
还是朱允炆向朱桢说的那句话。
“六叔莫急,给朕一点时间,也给时间一点时间,你现在在西北看到的是朕眼下必须让你看到的,而将来,你再看到的,就是你想要看到的了。
大明很大,明联更大,这个庞然大物朕要小心维系着,不能让它崩溃解散,因为明联只要在,我大明才能更加迅猛的发展,时不我待,朝夕必争!”
第437章 光复大汉旧土(上)
因为朱桢的回朝,当晚在华盖殿,朱允炆干脆就招呼齐了宗亲一大家子办了一堂家宴。
呼啦啦来了两百多口。
这个数字属实让朱允炆吓了一大跳。
朱棣这一辈能有个十几人,到了朱允炆、朱高炽这一辈的就变成了几十号,而文奎、瞻基这一辈的小伙子就更多了。
生活舒适且稳定,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管束下,人口自然是激增的。
这还是十二岁以下不许参加的家宴,郡主、县主啥的闺女去了坤宁宫,不然赴宴的人数会更多。
“看到咱们朱家各支都开枝散叶,子嗣绵延,朕开心啊。”
朱允炆笑的开心,谓大家道:“听说,连金行的第五代都有了?”
“臣这一支的,今年初刚刚生诞,叫钟铉。”
晋王朱济熺站了出来,有些腼腆:“臣也没想到自己这就当祖父了。”
“那咱们家将来论辈可就有意思了。”
朱允炆看向不远处坐着的安王朱楹:“安王叔今年五月喜添长子,叫斐煊,比钟铉还小几个月,倒是钟铉的叔祖父。”
大明宗亲里面,朱楹算是最享福的,虽然岁数小,但是辈分高,他跟朱棣还是连襟,都是徐达的女婿。
宗亲和武勋可谓是打断骨头连着筋。
不过联姻也比较麻烦,武勋跟宗亲一样,各家生育的子嗣也多,辈分跟年龄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想要提亲,先天在辈分上就得砍掉一大部分。
朱楹的长子斐煊将来大了,只能娶跟李景隆同辈的,或者是徐辉祖这种辈分的闺女。
所以等到那个时候,宗人的身份和错综复杂的辈分就得迫使他们绕过武勋,从民间或文官集团娶媳妇了。
说是家宴,不谈国事,但聊着聊着也就聊到正事上了。
各支的发展、子孙们的事业规划都在畅谈。
成绩突出的都做了知府,晚一点的刚刚考过地方的省考,补充做了公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