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689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取自色泛微蓝。
包括硫酸、硝酸也不叫现代这种学名,这里用上是为了方便认知,不然全部用自命名,可能会有种跳脱感。
这一大段内在的专业内容,任由莫成唾沫横飞,大家伙还是一头雾水,只有参与粤商大楼建造的一群给排水匠人师傅听得双眼明亮。
“好!”
这难以自持的盛赞声在寂静的会场响起,把大家伙都吓了一跳。
人群被挤开,几名广东当地的工匠围拢到莫成身边,看着图纸两眼放光起来:“一旦这种办法可行,别说实现地底排水,地底也能供水也能实现啊,我们只需要在一个引水渠的附近造一个类似的水泵,装上抽水和供水双向连接器,完全可以实现阀门一开,水自然涌出喷水头。”
有了知音,莫成就更加开心了,当场就拿着图纸跟几人畅谈起合作的可行性来,倒是把包括曾文济在内的一群人全部冷落在了一旁。
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想不到这一天有多么重要。
一项完全陌生稚嫩的,但拥有无尽伟力的神奇技术即将问世,它会改变大明,更会改变整个世界。
无数人因它而受益,也会有无数人因它而死亡。
不管怎么说。
欢迎你,蒸汽!
第446章 欢迎你,蒸汽!(三)
入了深秋的南京稍稍有点凉,朱允炆在乾清宫里批了一天的本子也确实是乏了,站起身喊上双喜,就打算外出跑两圈活动活动,就看到纪纲这位锦衣卫指挥使神情匆匆的跑了进来。
“出什么事了?”
纪纲低着脑袋,拱手道:“回陛下,莫司丞在结束了广州的明博会后没有回来,直接随广州的几名匠户一道启程去了山西,那几名匠户的名字分别是……”
“停。”
朱允炆一抬手,眉头就皱了起来:“他去哪了?山西?他去那做什么,朕不是多次强调过要确保其绝对的安全,去山西简直就是瞎胡闹,抓紧把人给朕带回来。”
纪纲转身就走,没几步又听到身后响起朱允炆的声音:“慢着,他说去山西做什么了么?”
皇帝发问,纪纲只好转回身,恭声回道:“听说莫司丞在广州突发灵感,打算去山西造一个蒸汽机出来。”
突发灵感就要造一个蒸汽机?
这话说的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是无脑做梦呢。
“不对啊,走之前莫成不还说这事只停留在理论中无法实现吗?”
朱允炆有点纳闷,莫成这家伙在广州看到什么了,能够一瞬间醍醐灌顶?
“莫司丞说……”
这个时候朱允炆才看到纪纲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当即就走下去一把夺了过来自己看。
“理论来说,当气缸内产生的气压推力(通马力)推动活塞并带动离心球和活塞杆的那一刻开始,蒸汽机已经问世,区别只在于如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又需要如何增强才能实现一些人力很难做到的事情,此番北上山西,是为煤井排水之事。
山西煤井多深,工人置于煤井之下,常年受积水困扰,膝下双足多有溃烂,人力畜力极难处理,故臣自请北上,已手信蒸汽司同僚,即刻带相应模具北上。”
朱允炆还没有等到工部蒸汽司的官员来请辞,说明锦衣卫效率还是快的。
理论来说,当气缸内产生的气压推力(通马力)推动活塞并带动离心球和活塞杆的那一刻开始,蒸汽机已经问世。
这句话,朱允炆看了好多遍。
最后满腔的激动只转换成了一口长舒。
“十四年了。”
这句感慨,不说双喜,便是连站在朱允炆身后的纪纲都瞬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距离当年在东陵莫成拿着一壶烧开的开水兴冲冲找到皇帝,开始做他的白日大梦,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
没有理论,没有任何基础支持,更没有前人留下的引导。
当年所有人都在笑话,没有理论,大明一辈子都不可能研究出蒸汽机。
但今天莫成做到了。
历史上的纽科门,跟他的朋友两个人只用了七年就造出了蒸汽机,因为欧洲留下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关于蒸汽研究的相关记录,他们也有一套逐渐完善的数理知识,有什么所谓的乱七八糟的各种代号。
而大明虽然什么西方的体系知识都没有,就靠着老祖宗留下的不算太深奥的数学知识,整整几千人的技术队伍加上拥有整个大明一朝的支持,和整个明联的资源支配,干了十四年!
鲁迅说过,去欧洲奶奶个腿吧。
你要再跟朱允炆说这是什么天方夜谭,朱允炆保证只要这人出现在其面前,非掐死他不可。
朱允炆相信,从零开始创造那么多奇迹的中国先民们是聪明的,其他的一概不认。
“告诉内阁一声,朕半个月后圣驾山西。”
朱允炆要亲眼看着第一台蒸汽机的问世!
听到皇帝的话,双喜和纪纲都心跳一漏。
好几年没见皇帝离京了,今朝竟然为了一个区区莫成,一台还未曾面世的蒸汽机,要不远千里跑到山西去。
“是,奴婢这就去通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