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700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解缙顿时大吃一惊:“阁老您这是,打算致仕?”
杨士奇才多大?满打满算过了年也才四十九岁,距离内阁阁臣退休的红线可还差十六年呢。
“内阁阁臣这些年走了多少?”
杨士奇看向解缙,微微一笑:“先是暴昭,然后郁新,严震直去了工商联,连后补的王谦都退了,反而是你我因为年纪原因一直待在这不动,朝野都风言,内阁成了江西的文渊阁,文华殿成了杨府。
我要真是继续坐在这位置上十六年,权柄持国三十载,那就不成体统,不知好歹了。”
没人不贪恋权力,但聪明的人往往适可而止。
内阁首辅是一人之下,群臣避道礼绝百僚的排场殊荣,杨士奇已经享受了十二年,现在他反而不愿意继续享受下去了。
起码在杨士奇的想法中,朱允炆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回复,是不是内有深意,是不是以此来隐晦的敲打提醒他和解缙呢?
如果有这层意思在的话,自己就得识趣,抓紧把位置让出来,也给后来者一些进步晋升的空间。
对于杨士奇的隐忧,解缙有些不以为然:“阁老是不是想多了?”
“想多总比想少要好的多吧。”
杨士奇靠进太师椅,闭着双眼老神在在的念叨着:“我儿杨稷都下到地方做县令了,地方竟然唤他小阁老,这简直就是瞎胡闹。
第一期湖畔学堂的学生现在基本都充任各职,能力出众,将来登部入阁未必不可,届时父子二人同阁这种事,燕王敢受,我做臣子的不敢。”
顿了顿,杨士奇复又说道:“最重要的,我是旧儒出身,陛下夸我持国有方,这不是一句好话。
什么是方?
方就是有规有矩,但方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眼下地方上新补录的官员,个个都在图变,是新锐派,是新儒党,他们的思想激进且各有独到施政之法,咱们已经跟不上了。
对上,咱们跟不上陛下的思想,对下,咱们引领不了地方各省的进步,还赖在这位子上,不合适。”
这番解读让解缙垭口无言,细想想,确也如此不假。
“就咱们脚下,应天府尹王雨森天天比内阁还忙,刚任职的时候搞集体生产,建大作坊、大工厂,眼下又推进什么包产到户,鼓励百姓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或其他副业,干的是如火如荼,家家户户的老百姓都干劲十足,反观咱们,干了十几年内阁阁臣,连一丁点拿出手的改革计划都没有,丢人啊。”
如果一届内阁没有出什么政绩,将来百年之后,史书上没法写啊。
对于杨士奇的自惭,解缙不以为然,开口劝道:“阁老莫做此想,天下形势渐变,首功虽是《建文大典》和陛下的思想做纲领,但这个渐变的过程能够如此平和稳定,那是离不开您这些年平衡朝局之功的。
要是当年一上来,就把所谓新儒党、新官吏提到部堂大员的位置上,新旧两党为了争夺政治红利而大打出手,党同伐异,这天下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病入沉疴才下猛药,太平盛世,自然要治大国如烹小鲜,文火慢炖才是正确,这个问题上,陛下也批注过相关历朝历代的政改,有的属于太激进,破坏了稳定的政治基本盘,有的就太瞻前顾后,缺乏不破不立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阁老勿作此念,更不应因此而行引退之事。”
这是个官迷啊。
杨士奇的心里叹了口气,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解缙还是不愿意退,难道他自己心里不明白吗。
渐变已经趋近尾声,接下来的每一年,皇帝和地方都会开始逐渐审视内阁的成绩,没有拿出手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政策,你怎么服众?
似乎从杨士奇的表情微变中解缙察觉到了一丝意味,突然说道:“阁老,下官倒有一个想法或许可行。”
你还能有个想法?
真不是杨士奇看不起解缙,前者自觉在眼下的大明,连他自己都有种渐渐不适应的感觉,作为一门心思搞学问的解缙,能拿出什么建设性的政策来?
“说说看。”
虽然估计解缙嘴里也蹦不出什么象牙,但杨士奇还是愿意听一听。
心里就盼望着,毕竟编了那么多年《建文大典》直到今天仍就正在进行收录和补充的解缙,或许真能给出一点真知灼见也不一定。
“免除农业税和实物税!”
解缙不开口则以,一开口就把杨士奇吓了一跳。
免除农业税和实物税?
“时下我大明粮赋三十税一,有与没有还重要吗?”
解缙大抒己见,侃侃而谈:“明年山东的几大粮仓就会建好,届时推出盐粮指导价政策,落实中央盐、粮两项主要生活物资的管控制度,就可以放开手的吸纳印度输粮,粮价一旦平抑,有没有这微不足道的粮赋都不影响百姓民生。
至于国库的实物税,主要便是除粮食以外的绢、铁两大课司,干脆一并取消掉。江南和辽东两个织造局已经不再是我大明眼下唯二的布绢坊,福建出布量、成衣量因为一个所谓的多娇机扩大了几十倍,将来浙江、广东的商人引入使用,这对于织造局的冲击绝对巨大。
而铁课税更是一年比一年低,工部现在需要的不是铁,是钢,是能够支持多次发炮制造出来的炮管用钢,广东盖楼,地方建桥用的也是钢筋,没人用铁。
废除实物税,改以现银折抵,拉大消费和货物流转,促进民间商业繁荣,如何?”
废除实物税,折并征收现银?
杨士奇蹙眉苦思起来。
解缙这项建议具不具备可行性呢?
这就好比一条鞭法,有利有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利弊自然不尽相同。
“明天,去文华殿,内阁会同各部一道商量一下吧。”
思忖了半天,杨士奇还是没能够拿定主意,解缙的建议对他充满了诱惑力,毕竟就算是要退,杨士奇也希望在退下之前,能够留下几条良政,在飞速发展,越来越强大的大明天下,留下一点属于他的印记。
但杨士奇又有一些担心,毕竟国之大事,尤其是农业税、实物税关系国本,万一出了点问题,就会牵涉几千万百姓,大功就成了大罪。
“这事先不提了,反正要等明天讨论,倒是今年这陛下不回来过年,咱们这边怎么筹备新年的相关事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