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845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推翻一个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你让崇祯自己亲手葬掉大明,再建一个新的朝代,那他算大明的亡国之君还是新朝的开国太祖?
赵宋王朝基于前朝的历史教训,建立了新的国家行使统治的社会管理制度,满足了百姓对治理的需求,咱们姑且不提赵家王朝外交上和军事上的软弱性,但以国家内部的情况来评述。
终宋一朝,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数量以及生活质量,是不是确实要比汉唐好的多,得到的答复是必然的,没有任何值得反驳的。
而眼下,宋也亡了国,非汉人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元也一样亡了国,这两个王朝的灭亡,尤其是元这个老大帝国的毁灭,可以为后代王朝总结的经验教训属实是太多了。
这一点,眼下的大明还没有这个觉悟。
“蒙元之败,败于夷狄窃居神州。”
这便是基于民族之别的观点。
从没有人仔细审视过宋元明三代的更替。
而眼下,大明的丁口也已经破了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大帝国了。
外部的敌人,这个世界都不可能出现够资格挑战大明的,那大明唯一的敌人,就是内部即将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矛盾。
“治国首重治官,而今我大明,丁口过亿,朕有压力,诸卿也需深感压力,今日朕便交代一份课业吧。
诸卿罢朝之后归府,便以今日这事写一篇思考的文章吧。”
朱允炆强调了一句:“我大明何以有今日之盛,将来又该如何保持这今日之盛,甚至再进一步。”
众皆心中明了,这是一场大考啊,虽苦,仍躬身领命。
“谨遵吾皇圣谕。”
第551章 政见(一)
皓月之下,长安街的一水深宅阔府几乎个个都挂着灯。
尤其是街头的首辅大院,更是在数十盏灯火的映照下宛若白昼一般。
静心聆听,便可以通过频发嘈杂的脚步声判断出,此刻的首辅大院内怕是人数不少。
白天的时候,朱允炆在奉天殿里留下的课业对这群官员来说不算太难,毕竟眼下中枢各部的部院大臣基本都是建文一朝提拔起来的,没有一个是洪武朝留下的官员晋升上来的。
可以说每一个拎出来都能把《建文大典》背出一个七七八八,大致梗概更是烂熟于胸。
把皇帝留下的课业做好,交付一份完美的过得去的答卷对这些人来说压力都不大,但他们还是来到许不忌的府邸,不为别的,为的就是请教一下。
皇帝留的这份课业,内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满朝臣子,最懂帝心的莫过于许不忌,不找他请教那还能寻谁?
正堂之内,许不忌高坐上首,右手的客位坐着王雨森。
两侧依次摆放的座位之上,十几名官员坐的井然有序,这些官,大多都是许不忌一手提拔起来的,算是所谓的许党成员。
“阁老,今日陛下的课业中提及了两点,一是我大明何以有今日之盛,二一个,言我大明日后何以保持今日之盛。”
十几人中,接替许不忌吏部尚书职务的顾凤和第一个抢先开了口,只见他蹙着眉头,措辞谨慎的试探道。
“这两个问题该当何解?”
其余人各个缄默,但眼神都看着许不忌,等待着后者能给出些许指示。
但后者却同他们一道沉着,只是不停的拨弄着碗盖,看着腾腾的雾气发怔。
“阁老?”
顾凤和焦灼的开了句口,打断了许不忌的沉默。
“凤和,你是吏部尚书,你说当何解。”
球又踢了回来,让顾凤和滞语。但许不忌开口反问了回来,他就不能不答,只好硬着头皮出声。
“治国首重具官,具能臣、具干吏。今朝以《建文大典》取材,所具之官皆懂为官治民之道,故有今日盛世。
只要可以保证将来每一个新录公员,皆可以熟读《建文大典》,认真学习领悟陛下对于治国、治民的指示精神,在思想高度上同以陛下直接领导的内阁中央达到高度一致,就可以在未来继续保持今日之盛,并且继往开来,再辟盛景。”
说完了一番冠冕堂皇的应答之后,顾凤和便看向许不忌,遗憾的并没有从后者脸上看到什么变幻的表情,只得到了一句不痛不痒的肯定。
“嗯,这个回答就很不错,润色填充一番,便是上佳的文章答卷。”
简单的回答,在座的所有人都听懂了许不忌的话外之意。
那就是如果只想要完成课业的话,那就以顾凤和的这两句为中心,紧扣住这两点填些虚词、实数亦或者地方政通人和之类的内容,就自然形成了一篇不错的文章。
顾凤和犹豫了一阵,还是开了口:“下官等还是想听听阁老的训示。”
“训示谈不上,简单说一下吧。”
许不忌一样沉吟了许久,终是放下了茶碗,厅堂内众人无不正襟危坐起来,便是身旁同为阁臣的王雨森一样神情端肃。
“陛下问,我大明何以来今日之盛,当先知,今日之盛何盛之?”
许不忌环视道:“若不及唐宋之治,不及先人大世,何已谈盛。既言盛字,必是已远迈前朝,那言古论今,今朝到底优于前朝哪里。”
总言治隆唐宋,那今日的大明到底在哪些方面超过了唐、宋两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