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不觉得,陛下与爷爷的遭遇实在是太像了吗。”
一句话,吓得朱棣都一身冷汗。
同样的元后早亡。
“奶奶一故,爷爷就彻底成为孤家寡人了。”朱高炽说的时候,自己心里都慌的厉害:“而后,爷爷就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杀心日盛,变得偏激孤僻,真怕陛下也如此。”
“希望不会,应该不会。”
朱棣起身看了两眼朱允炆,自己心里都变得有些没底。
自己这位大侄子,日后真的能从孤独的折磨中走出来吗?
“其实今天,朕的心情还是不错的,算是这一个月来最好的一天了。”
等所有人坐下,朱允炆开口道:“好多年咱们一大家子没有像今日这般聚的这么齐了,尤其是看到咱们老朱家后辈子孙一个个也都长大成人,也都独当一面成了国家的栋梁,朕心里是很开心的。”
目光扫过两列,朱允炆点名表扬:“瞻基、美圭这都不错,凭自己本事考得大学,考的公员,允熞是朕的弟弟,更是沙场厮杀锻炼近十年,开疆拓土、卫国安邦立了汗马功劳,大家都是爷爷的血脉,能成才,朕替爷爷高兴。”
被点了名的纷纷谦辞谢恩,但也是小心翼翼,不敢太多话。
末了,还是由着朱允炆自己念叨:“尤其是朕好几年没有见四叔和徐叔叔了,今日能见到,朕更开心。”
朱棣和徐辉祖对视一眼,都看出彼此眼神中的担忧。
皇帝这话说的,太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前者开了口:“臣等不忠,这些年未能来京面见陛下问安。”
“诶,朕不是这意思。”
朱允炆摆手:“朕就是想两位叔叔了,今日得此机会也好叙叙家常,四叔啊,你也老了,但我想你今日看到这一堂咱们朱家后辈英杰,也是感到开心的吧。”
“是,臣很骄傲。”朱棣应了一句:“满堂朱家子孙,具是人杰矣。”
“是啊是啊。”朱允炆感叹道:“咱们终究会老的,但是老了之后能看看这些孩子个顶个的优秀,那也是一种幸福。
咱们老了,小辈啊就该勇敢的站出来,接过咱们身上的职责使命才是。”
话落,朱允炆转头看向左手首位脸上还挂着泪痕的朱文奎,如此道。
“奎儿,你要努力。”
语音落下,满堂震惊。
所有人的目光几乎齐刷刷投向了朱文奎。
皇帝这句前后话说的意味已经是十分明显了,对太子的这句鼓励,几乎已经有了禅让的意味在。
难道皇后的死对朱允炆刺激如此巨大,竟让后者有了萌生退位的念想?
这一刻,朱文奎的脑子都懵了,他手足无措的站起来,拱手弓腰:“儿臣惶恐,一定倍加努力定不负父皇期许。”
“你们都要努力,该站出来的时候要勇敢的站出来,我们这些做长辈的终究会老,国家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第650章 许不忌辞官
国丧之事一毕之后,朱文圻便回了南京,没有在北京多待。
他离开的时候,脑子都还是一团浆糊。
因为在北京的几日里,他的父皇,大明的皇帝朱允炆甚至没有单独的接见过他一次,连他入宫呈请想要问安都没有批准。
这个细节,让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皇帝已是彻底的放弃了这位二皇子。
江山社稷,终还是要嫡长子朱文奎来接的。
合乎情理也合乎法统。
话又说回来,皇帝表现的实在是太明显了,留京带了几个月后,就带着几个妃子离开北京北上,说是去漠庭放松一下心情。
北京连着大小国事又一次全给了朱文奎这么位太子。
“怕是要不了几年,皇帝就该退位了。”
江南已经开始传出这种大不敬的风言,江南几个省的主官吓得额头冒汗,一边将乱嚼舌根的狂生找出来明正典刑,一边自己私下里也没少往这上面猜想。
这太像了。
直到皇明四十七年初,四五计划收官连带着五五计划启动,朱允炆这么位皇帝才回京露上一面,而距离他离开北京,已经过了近两年!
这两年的锻炼和独揽国政,朱文奎甚至比朱允炆还要像皇帝。
“儿臣参见父皇圣躬安。”
重回阔别日久的乾清宫,朱允炆竟然还有些陌生。
这是他当政以来,离开皇宫时间最长的一次。
没有坐上那每日清洁,干净到一尘不染的龙椅,朱允炆在大殿中随意寻了把椅子坐下,招呼着恭敬跪在不远处的朱文奎坐到自己旁边。
“来坐吧,不要那么拘谨。”
后者应了一声,但还是保持着恭顺的姿态,没敢太过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