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

第290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李战把问题想简单了,鲁莽地提出了这样的意见,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一把刀递给了空司,空司忙不迭地接过朝三百师亮了亮,三百师顿时就疯了起来反击。最终板子打过来还是李战接着,反正他就一个小小的大队长,又有塑成了金身,能扛得住。
他也想好了,大不了再忍耐一段时间,反正这批su-27还能用个一年半载。总而言之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再说了他不在岗部队的训练怎么办,还有“228”课题等着他搞。
不过他就算是回到场站,他也是不会主动暴露目标的,更不会主动去找白鸥,还是尽量的能躲就躲着。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蓝空司令部交代了新任务,李战就不能不当回事。
回到场站后他立马向薛向东报告了此事,不日蓝空司令部的文件会下达到101团,手续上就没了问题。接着要安顿张特,考虑到距离问题,李战把他安排进了北库气象台的宿舍。
张源很帮忙,让兵们把挨近第二塔台的一处小独立院子借给李战用。几座涂装迷彩的平房围成“门”字,周遭的环境经常打理过还搞了一些绿化,这在褐色为主调的山里是较少见的,山上多为较稀疏的绿植。前面是从山下直通第二塔台的钢筋混泥土铺就的通道。
让气象台的兵帮着整理内务,李战领着张特步行来到了第二塔台。不使用的时候,第二塔台是被当成瞭望岗来使用的,安排了双岗二十四小时轮流放哨。
转了一圈之后,张特向被眺望,很满意地说,“李大队长,只要把水源问题解决,这里的地形很适合建立战术情报交互中心,地方也够大。”
北库地区的水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别看有个大盆地大荒漠,湖泊也不少,而且雪山很多,水源充沛的季节河很多。
李战说,“供水没问题,北库场站铺设有完善的供水系统。”
“李大队,我指的不是生活用水,是交互中心设备冷却需要用到的水。”张特说。
李战皱眉,“需要很多水吗?”
“很多,这边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大陆性寒冷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热冬季严寒,场站正好在盆地边缘,虽然北侧是北库山脉,但降水量还是比山区的少,且更容易蒸发。许多设备要在恒温状态下运行,我们要建设大型的地下恒温室,需要保证大量源源不断的供水。”张特娓娓道来。
他还要继续说,李战连忙打断他,“等等等等,我没听明白,地下恒温室?一个信息处理点那三两台设备,需要这么夸张吗?”
“嗯?大队长,我们谈的是同一件事吗?你是不是对信息处理点有什么误解?”张特皱眉道。
李战说,“没误解啊,就是你们几个人要在这里设立一个点,处理本地区的飞行情报,进行实时监控,不对吗?”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尝试建立起数据链,实现飞行员可以随时从这个信息交互台获取情报,同时可以随时把他们获取的情报上传,我们进行处理分类之后载入交互平台……”
“等等!”
李战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你说的是指挥控制情报系统情报平台呢吧?战术情报交互点,北库场站这边就是个点而已。”
“不是,我接到的命令是建立北库地区的战术情报点,确切地说是飞行情报自动搜集处理交互点,算个平台,也是唯一一处啊,远期是要往综合指挥情报中心发展的。”张特说。
李战整个人都傻逼了,他终于明白了临走时蓝空司令部的首长为何对他露出暧昧的笑容……
第240章 狠狠地为空军信息化建设贡献一把力量!
【战术情报信息交互意义很重大,铁公鸡李战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张特明确说要建地下机室的时候,李战就开始冒冷汗了。
马上换季了,山上的风有些凉意的,尤其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分,可那汗水是不断地从李战的额头上冒出来的。
张特见状连忙问道,“大队长,你脸色很不好还出汗,身体不舒服吗?”
一下子没了几千万元钱,换你你能舒服?
“我脑子有点乱,让我想想。”李战摆摆手走到护栏那边,眺望着西边,真的是日薄西山了,挂在远处山头上的夕阳映衬着他的心情。
调整了好一阵子,李战把张特招过来,问这位同龄人,“张参谋,你是技术负责人,跟我说说,这个点建起来大概要投入多少?”
张特从接到任务的时候起就一直在计算,事实上早几年就有大概的想法了,对预算更是清楚得很,只不过一直在等条件成熟,主要还是没钱。涉及到电子技术,大部分钱花出去都是看不到的。你买个飞机有个飞机在,观感上就不一样。
“第一期的投入没多大,主要是基建,可以先搭起简单的框架,后续再慢慢填充,有五百万应该就够了,但是我不懂基建,所以没法预估基建的投入。”张特说。
李战瞪着眼说,“五百万?”
“是的,想想办法节省点应该是够的。”张特说。
五百万还勉勉强强的意思咯?
李战真是欲哭无泪了,他的“228”课题整个全年的预算也就一千多万,这一下子无端端的没了一半,这是要逼他卖飞机的节奏啊!
“要搞这么大,工作量不小吧,总体规划呢?详细设计呢?光是基建设计就得拉一个团队来。”李战说道。
张特腼腆地笑了笑,说,“李大队,其实很多工作都做得七七八八的了,相关的图纸我都带过来了。”
李战猛地想起了路上张特一直抱着不离手的那只蛮大的黑色密码箱子。
“其实我们这项工作早在零七年底就开始准备了,我当时刚下部队不久,负责这个项目。不过当时很多条件都还没成熟,经费也紧张,所以只做了一些前期研究。后面两三年慢慢进行了完善和修改,形成了现在的方案。”张特解释道。
我靠,敢情是几年前的大坑啊,然后我傻乎乎的往里蹦了是吧。
一开始他还奇怪呢,他对电子技术这方面是一窍不通的,上级让他负责此事处处都透着奇怪,现在明白了,人家根本不需要他懂,只需要负责掏钱就行了。
他也不想想,如果只需要百八十万经费,蓝空司令部会厚着脸皮打他这么一个小小大队长的土豪?
“这么说,人员是不止你们三位咯?”李战问道。
张特却说,“就我们三位的,完成第一期建设后,我们三人就可以维持日常的运转,系统高度自动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日常工作,我们三班倒很轻松。”
看着书卷气浓重的张特,李战却不知道如何接话了。他如果选择在地方工作,以他的技术实力绝对会在短短时间内成为财务自由人士,生活必定乐无边。但是他选择了从军。
三人三班倒意味着不会有任何假日,意味着一旦有人生病其他二人就必须要延长工作时间。这里不是打个电话叫个外卖半个小时能送到的大城市,而是祖国大陆西部最北边的荒漠边缘。面对的是色调单一的荒漠,光秃秃的丘陵,一层不变的冰冷设备。最大的困难不是工作,而是无穷尽的孤单。
李战把杂七杂八的念头抛掉,沉声说,“张特,北库场站的条件很艰苦,环境你也看到了,到最近的镇子也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你们一旦扎下来,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我怕你们扛不下去。”
“李大队,你尽管放心。来之前我考虑好了,向我们处长立了军令状,不把北库中心建起来我不会离开。”张特坚定地说道,很乐观,笑了笑,又说,“你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
李战很是感慨,谁说搞技术的没狼性,知识分子狠起来连自己都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