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

第451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方成河沉声说道,“他知道今天试飞的分量。上上下下很多人都在看着。”
扫了眼不远处和副旅长用娴熟的俄语聊天的安德烈夫科斯基,方成河却是没有透露更多了。虽然级别相同,但包冠华的上层消息渠道却是缺乏得很,一些讳莫如深的小消息他是很难了解到的。即便了解到了,包冠华也不会很在意,他在意的东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活着起飞活着着陆。
03号su-35起飞了,在中国空军最年轻的王牌飞行员的操纵下以加力起飞的方式碾压了三百多米的跑道后突然的大仰角爬升,火箭发射一般冲向了天际。
持续加力爬升穿过云层直刺一万八千米高空。
李战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个飞机的动力比歼-11b的强劲很多。他暗暗计算着时间,发现加速性能居然比歼-11b提高了差不多百分之二十。这个差距让他咂舌。同样载重的情况下,已经说明了su-35所采用的117s发动机的性能非常优异。一直爬升超过了一万八千米海拔李战才关掉加力柔和地恢复平飞。这个高度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往上拱。
他突然一个滚筒机头向下,恢复平飞后以几乎垂直的角度进行俯冲,空速很快超过了音速继而迅速爬升到两马赫,此时高度尚且有数千米。
再一次恢复平飞的时候已经在地高千米以下了。
随即,他再一次爬升到六千米进行极速平飞……
钟摆,桶滚,殷麦曼转弯,莱维斯曼,落叶飘,斤斗半斤斗……
所有的特技飞行动作以及大纲规定的高难作战科目。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连续剧烈飞行对战机何尝不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进行典型高难战术科目试飞是大家最担心的。所谓典型高难战术科目就是山区低空突防打击。这是鹰隼大队的成名绝技,也是101旅的招牌战术。为了解决北库山脉峡谷里的雷达盲区问题,昨天夜里空防基地紧急调拨了好几个机动雷达车部署到了山区里,否则李战只要扎进峡谷里谁也看不见他。
三十多分钟的低空突防之后大家半颗心放了下来。
到了下午的两点,试飞接近尾声了,还剩下最后一个科目——超级眼镜蛇机动。
老飞们认为落叶飘的难度系数比眼睛蛇机动更难,前者只有在使用搭载矢量发动机的战机来做才有更大把握。
可是李战偏偏要求把眼镜蛇机动放在最后。
聂剑锋开玩笑说这是因为李战从来没有在训练中完成过眼镜蛇机动。李战的两次眼镜蛇机动都是在实战状态下完成的,第一次开的是037号歼-7e,在超低空被迫完成了一个高度疑似眼镜蛇机动,第二次则是驾驶01号su-27sk,同样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完成了进入速度接近六百公里的超级眼镜蛇机动。
在此之前他的每一次眼镜蛇机动训练都是以失败告终,甚至有一次还是失速陷入尾旋了。
不过谁也没有认为眼镜蛇机动会比过去四个小时里进行的诸多高难科目更加危险,事实上眼镜蛇机动逐渐被一些作战部队列入训练内容里之后,这个世界著名的飞行机动动作也就没有那么神秘了。
01号su-35出现在基地西南侧的荒漠之上,然后消失在了雷达的探测范围之中。此时李战正在以极限低高度高速飞行。
距离地面三米,空速五百六,发动机喷口喷出来的强大气流扬起了阵阵灰尘在后面形成了卧倒的龙卷风。速度还在加快,迅速的逼近了音速,李战的注意着地势起伏,高度仪的数据是最重要的。这个区域同样是很熟悉的了,是很难得的相对平坦的一段路,大可放心的贴地飞行。
在每小时九百多公里的空速下,李战贴地疾驰了十多公里,一直到了距离基地五公里的降落导航点才拉起爬升回到一千米的空中。
“塔台,准备最后一个科目,眼镜蛇机动,完毕。”李战呼叫塔台。
01号su-35重新出现在了雷达显示屏上,而且已经可以目视看到从西南方向飞过来。
“同意,注意速度,完毕。”方成河松了口气,眼镜蛇机动飞完之后今天的试飞就圆满结束了,事实上现在就可以庆祝成功。
一千米高度空速三百八十公里每小时进入,断开自动驾驶仪,断开迎角限制器,快速拉杆到底。动作非常简单,但必须要在规定的极短的两秒钟之内完成同时考虑战机的实际飞行姿态、气象等因素,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了。两秒钟能有多久,滴答滴答。
03号su-35猛然昂起头来仰角迅速逼近120度,机尾在惯性作用下向前运动,发动机瞬间感应到战机速度骤减从而发出嘶鸣声。就这么机头垂直朝上机腹朝前以小于每小时一百公里的速度向前飞。
将所有的升力面作为减速板促使战机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降下来,眼镜蛇机动的意义就在于此。一般认为这会是绝地反击的极好战术机动,用于摆脱后半球的敌人同时将自己放在有力的后半球位置。可另一个观点认为眼镜蛇机动本身就是一个消耗能量的机动,而没有了能量支撑的战机与待宰的羔羊无区别。
眼镜蛇机动的争议就在于此。
李战按部就班恢复平飞,战机稳稳的窜了出去,迅速消失在远处的天空。李战惊讶极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顺畅无比没有丝毫的生涩感,这与他驾驶su-27sk搞的时候感觉完全的不一样。
眼镜蛇机动是他唯一一个没有通过考核的动作,都快沦为全旅的笑柄了,没想到今天居然顺顺利利地做了出来。
“看样子不是我技术不行而是机不行。”
李战莫名高兴。
第365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试飞报告就摆在方成河的桌面上,李战军姿标准地站在办公桌前面,等待着方成河斟酌着如何开口。
点起烟抽了两口,方成河才缓缓开口,“坐。”
李战坐下。
方成河的语气很不确定,他道,“观点鲜明未必会是好事吧?上级领导机关要的是客观的分析报告,你这个是不是主观意识太强了些?是否采购苏三五我这个基层部队的部队长都没有很大的建议权。”
分析报告里的结论非常明确:建议少量采购su-35战斗机。
从李战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放在整篇报告里是顺理成章的,把分析报告写成论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万多字的分析下来最终得出的结论如此。可是在方成河看来,这个结论不应该出现在一份客观的分析报告里面。
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么分析报告里的最后一段建议性文字就让人惊喜了,是又惊又喜。
“经过对su-35战斗机的全面深度实战试飞,我个人认为在少量采购的前提下应当装备驻扎偏远的内陆地区,依靠该机的长航程更好更全面地发挥该机的全部性能。”
这是里面的其中一段话,就差直接说应该装备给101旅了。
方成河于是先是惊讶然后是欢喜,因而才会有如此不确定的语气。毫无疑问,对他来说二师是过去式了,他的部队是101旅,对李战来说更是如此。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有机会为自己的部队争取来新式战机,一款仅次于四代机的战机,如何不叫人欢喜?
分析报告是三天前交过来的,方成河细细看完之后又和包冠华杨静山等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件事情并非不可能。
他抽着烟慢慢的回忆起了昨天晚上的碰头会议。
杨静山说,“李战的意思很隐晦,他认为我们应该争取首批装备苏三五。是否采购苏三五我个人认为是基本没有悬念的。不考虑政治因素,苏三五搭载的发动机和空战决策辅助系统比较有价值,买一个大队回来既可以填补编制空缺又能获取一些重要技术进行研究,一举两得。”
“沈霍伊飞机厂比较倾向于引进该机。”包冠华说,“会前我特意给军工部门的同学打了个电话,据他说沈霍伊飞机厂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心是在歼十一系列战机上面,他们对母厂的新技术非常的感兴趣。”
方成河笑着说,“我听说成洛马飞机厂的四代机首飞给了沈霍伊飞机厂很大的刺激,他们似乎也有一款四代机,距离首飞应该也不远了。”
“哪来的消息?怎么今年四代机跟不要钱似的说出来就出来。”包冠华开了句玩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