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吸了一口气,道:“张某医术浅薄,如襄侯所言这般,实在有心无力,叫襄侯失望了。”
出乎张仲景意料的,李易点头道:“确实,以张先生一人之力,的确是做不到。”
张仲景闻言一呆,他只是谦虚好不好,李易居然真说他不行,这也太不给面子了吧。
看了一下张仲景的脸色,李易感觉欲扬先抑的铺垫的差不多了,于是神色一正,道:“先生可知那病人是谁?”
“不知”
“唉,如此病重之人,你我皆知,正是大汉的四百年江山啊!”
当啷一声响,却是张仲景手抖了一下,打翻了茶碗。
李易仿若无事,继续道:“如此重病,非一人之力可以挽救,所以,李某欲在荆州建一书院,广纳天下有志之士,将来为陛下前驱,扫荡宇内,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张仲景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道:“这襄侯志向,叫张某佩服,然而国家大事,张某不过一区区”
不等张仲景的话说完,李易直接打断道:“某欲在书院中设一堂,名为医学堂,收五百少年,供给衣食,教他们读书识字,只待启蒙之后为其教授医理,如此年后或可小成,又年后大成,然后其中半数行走天下,治病救人,半数则效仿旧事,于书院中传道受业,再过十年,天下医者便有千万之数!”
“医一人,是医人,医万人,则为医国啊!”
张仲景一开始只当李易是年轻气盛,心血来潮想要胡搞瞎搞,可渐渐听着听着,不由也提起了精神,生怕漏过半个字。
等到李易说完,张仲景只感觉心脏咚咚跳的厉害,他动心了,真的。
张仲景一生所求为何?
治病救人,悬壶济世。
当然,如果顺便能名留青史就更好了。
现在的张仲景每日行医治病,闲暇之余编纂医书,目标很明确,可将来究竟能走到哪一步,他自己也不知道。
现在李易开口,却是给了张仲景一条明路。
哪怕悲观一点,李易的书院中途夭折,但只要张仲景曾经教授过几百弟子,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张仲景看着李易,目中不由露出敬佩之色,且不论“治国”这一套说辞,单看李易要设医学堂,便知他是极为爱民之人。
不过,短暂的热情过后,张仲景却是冷静了下来,叹道:“襄侯大义,叫张某万分敬佩,只是此事当真要做起来,却是不易的。”
李易问道:“如何不易,还请先生道来。”
张仲景道:“寻常少年,大多愚笨,聪慧者甚少,收五百少年学医,何其难也。”
李易点点头,道:“先生所言有理,却非正理。”
“为何?”
“少年愚笨,却非天生,只是民智未开罢了,只要有人教他们读书识字,必然能够明事理,知进退,然后择其优者学医,劣者从军,岂不美哉?”
张仲景点点头,然后又摇头,道:“张某少年拜师,师兄弟不过一掌之数,襄侯却要教授数百人,如何能做到?”
李易笑道:“尊师教徒是精益求精,筛选弟子无论天资还是心性,俱是一流,出师多半就是名医,而李某这学堂中能走出几位名医自然是好事,无名医也无妨,只要有良医即可。”
“一名医一生活几何?百人,千人。”
“然而几百良师,少则万人多则数十万!”
张仲景连连点头,换个人可能会非常不满李易看低名医作用的想法,可张仲景心胸何其宽广,不但不在意,反而越发认同李易。
此时张仲景心中已有决断,但还是问道:“家师收徒之时,除去资质,更重弟子品德,只因医可救人,亦能害人,襄侯广传医道,若将来有人以医术为恶,当如何?”
李易笑了一声,道:“李某开设学堂,不但不收分文,还会供给衣衫口粮,若有人学成后却要做那负心之人嘿,李某可是有刀在手的!”
张仲景顿时心中一凛,刚才只想着李易如何仁义,却差点忘了李易的本身身份。
不过很快张仲景就把这些杂念抛开。
李易善也好,恶也罢,哪怕他心存不轨也不打紧。
张仲景只管治病救人,传授医道,只要天下处处有良医,不叫百姓冤死于小病小患,他张仲景又何惜此身?
第181章 此人医术不在张机之下
拉拢张仲景比李易想象的要简单的多。
在李易将医学堂的种种设想道出之后,虽然目前还是空中楼阁,但张仲景很快就答应李易的聘用,担任未来的医学堂的“教授”。
这让李易很是高兴,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在这三国乱世中,张仲景的“稀有度”绝对远高于寻常武将,用的好了,能起到的作用完全不亚于五虎将或者五子。
不过唯一叫李易稍稍遗憾的是,张仲景只是被他雇佣,双方乃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投效,不会称他为主公。
但李易很快也就释然了,只是一个称呼罢了,无关重要,只要张仲景能够安心为他教学生就可以。
反正李易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张仲景难道还会摆架子不管他?
而且,一番详谈之后,李易发现张仲景很有意思,也很聪明。
张仲景似乎是看出李易不是什么安分的人,与李易谈论将来医学堂构建的时候真的只是单纯围绕传授医道在讲,但凡有半点涉及正治的话题,全都会被张仲景给“不小心”忽略过去。
最后还是李易主动开口,许诺要在南阳诸县中给张家谋几个官职。
虽然南阳官员任命都交给刘表了,但只要李易说明原因,以刘表的气度肯定会乐意给李易这个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