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化龙

第369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这两个人的心胸都是都是很宽的,并不会因为出身就小觑了寒门子弟,可如果李易真的要培养寒门打压世家,这几乎就是逆天而行了,是死路一条。
现在他们已经喊了主公,踏上了李易这条船,李易又是前路光明,自然不能看着李易在关键地方行差踏错。
李易瞧着两人谨慎的态度,摇头失笑道:“两位莫急,且听我说完。”
李易虽然脸上是笑着的,心里却是暗暗给自己提了个醒,他原本的想法是借用世家上位,然后成功之后再掉过头来清算世家,可现在看来,所谓世家,远比纸面上的两个字要有压力的多,眼前还没怎么着呢,这两位就紧张了起来,所以,自己与世家的关系,必须千万小心才是啊。
心里转过数个念头,李易解释道:“我方才说的只是外院,不要忘了还有内院呢。”
黄承彦忍不住插嘴道:“内院可是专收世家子弟?”
李易先是点头,旋即又摇头,道:“世家子弟多在家中蒙学,所以可直接入内院,不过需得缴纳学费,至于由外院进内院的寒门子弟同样如此,不过寒门弟子家中缺少钱财的话,可以用学成后的俸禄抵扣。”
说道这里,李易顿了顿,道:“外院弟子做人,内院弟子做官,大略如此,所以,内院弟子奉上些许束脩乃是应有之意。”
众人都笑了笑,李易真的很大方了,而且内院外院差别明显,内院弟子除非脑子坏掉了才会与没收费的外院弟子比较。
李易继续道:“外院讲师随便寻找一些品行过得去的文士即可,至于内院就要慎重一些了,暂时只能由两位先生亲自讲学,弟子大概学习一年后出师,当然,若是两位喜爱,也可以将弟子在身边多留几年。”
蔡邕与黄承彦点点头,原本感觉一年确实太短,不好塑造,还好可以将好苗子多留几年时间,倒也算是可以接受。
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被留下的学生,才是李易的书院核心所在。
李易建书院,除了扬名就是给自己培养人才。
内院出来的基本都有做官的机会,但只学一年就出来的,多半也就是基层官员了,真正能走上高位的,则是那些能够被老师看中,而且自己也愿意多花一些时间继续学习的内院弟子。
可以说,李易直接通过书院的学习,在“毕业”的时候就给学生的前途划出了三六九等,而且在这个划分中,世家占了绝对的优势。
李易知道这样的安排对寒门弟子非常不公平,可是,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各种熏陶培养,固然会有不成器的,但成材率真的是很高的。
而寒门子弟,纵然资质不错,但小时候压根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再好的材料也浪费了。
李易现在能做的,而且不引起世家反感的,就是给寒门子弟开一条路,虽然这条路低,坎坷,而且前方阻力很大,但李易相信,这就是淘金,能盯着内院世家弟子压力,从这条路中走出来的寒门弟子,无论心性学识,自然都是极为优秀的,也是李易登顶之后改变格局的根本。
李易摇摇头,强迫自己不去想太遥远的事情,道:“暂时也就罢了,将来,南阳官员但有空缺,优先从书院弟子中选取补充,我希望再回襄阳之时,南阳官吏中有五成出自书院!”
蔡邕与黄承彦听了李易的想法,全都拱了拱手,别说五成,哪怕只有三成官员是出身书院的,这南阳就真的是李易的了。”
李易看他们二人对自己的计划应该还算是满意,笑问道:“这只是我粗略想法,其实还有许多欠缺之处,还请两位多多参详。”
黄承彦问道:“主公所言,黄某看来并无任何不妥,只是,主公可曾想过,世家弟子是否愿意入内院听人讲学?”
李易眉头微微一皱,道:“以两位名声,远的不说,宛城的世家大户,应当都是乐意的吧?”
黄承彦看向蔡邕,蔡邕有些为难的看了李易一眼,说道:“若老夫是院长,自然是无妨,可院长是主公,这恐怕就”
蔡邕虽然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蔡邕做院长,书院的学生都是来做拜师学问的,可李易做院长,学生们可就不是做学问那么简单了,进入书院,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示着一种立场倾向,肯定会慎重对待。
蔡邕也补充道:“其实,若是世人知道了那三篇文章,叫世家子弟入学不难,只是这需要时间,不知主公是否等得起?”
李易沉默了一阵,他原本觉得只要有蔡邕这块招牌就够用了,可现在看来,却是没自己想的那么好使,
李易考虑了一会,很快就有了主意,说道:“贾先生已经安排今晚宴请宛城世家,届时每人一册书卷相赠,有心人必然见猎心喜,必然叫家中弟子去书院求了下半卷来看!”
蔡邕听罢忍不住笑了,因为他现在就很惦记那下半卷,没想到,李易又用这一手段用到了其他世家身上。
不过,蔡邕马上就察觉到了李易话中的问题,诧异道:“每家一卷,不是三卷么?””
李易摇头道:“其实是四卷,还有一卷是我说创的易数之法,不过赠送之时,每人只能到手一卷。”
蔡邕与黄承彦对视一眼,心中越发不解,这种情况下送礼都是送一样的最好,哪能像李易这样还分着来的?
李易心中暗笑,古人聪明不假,但还是单纯啊。
李易一只两人,道:“假如黄公与蔡老手中,分别有千字文与三字经,当如何?”
第246章 再见蔡琰
两人先是一愣,不过很快就明白过来李易的意思。
蔡邕摇头笑道:“一般来说。必然要相互交换抄录,而且还少不得就其中种种反复探讨几次。”
“而且,主公给出的还是残篇,吊人胃口,心心念念之下,登门索求余下半篇的人,怕是能踏破门槛。”
黄承彦也说道:“原本还担心将这些文章散布开需要花费数月时间,且耗费不少精力,可按照主公安排,无需我等劳心劳力,自然会有他人为主公传诵,甚至,不消几日,整个荆州或许都能听到类似风声,如我所料不差,十五日之内,州牧必然来人向主公求取,主公到时候可以同样给一套残篇嘿嘿”
黄承彦笑了,笑的很是不怀好意,这是算计到刘表头上了,叫刘表去给他们做宣传。
李易也忍不住笑了起来,道:“正是如此,我送给宛城世家乃是理所当然,送给南阳大族,也勉强说得过去,可要是送给全荆州的世家,这么大的动作,怕是所有人都会心生戒备,所以,与其亲力亲为,不如让州牧来帮忙完成。”
说着说着,李易都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了,而且也不想让两位新下属认为自己太卑鄙,又故作叹息道:“刘使君乃仁义之人,德行叫人敬仰,只是如今天下局势动荡,荆州需要的不是守城之人,不过,待将来天下安定,刘使君可再为荆州之主!”
蔡邕与黄承彦都是表情微微变化,李易的话再一次出乎他们预料。
他们看出李易有心争霸天下,那么,夺了荆州之后,刘表多半必死无疑,可现在李易算是提前向他们表示,将来不会杀刘表。
他们可不觉得李易只是妇人之仁,那么,这就是李易的心胸,或者说人情味了,毕竟刘表对李易确实还行。
两人对视一眼,目光中多少都有些欣慰之色。
毕竟,谁也不会想跟着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主公打江山,那样搞不好哪天就被自己人给收拾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