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化龙

第532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蔡邕不满的皱了皱眉,在他看来,这是读书人的事情,用钱财来衡量,太俗了,不过因为被李易粗暴对待过很长时间,蔡邕才没有发表意见,而在场有这般想法的,显然不止蔡邕一人。
李易点点头,纸张能赚多少钱他也不知道,但总之很多就是了,便看向糜芳,等他后面的话。
糜芳看向旁边,指着几个正在打浆的工人说道:“然而芳今日亲眼见到这些工序后,方才知道,制造纸张用的竟然只是这些破布,朽木,烂草之类,这成本之低廉,远超我等之前想象,所以家兄说预测的利润,恐怕错了,其实还要远超盐铁。”
李易对此没表态,他不是商人,这其中的多少他也说不清,不过糜芳家里是做生意的,他相信糜芳应该不会弄错。
糜芳看了看李易,见李易微笑,似乎认同他的话,这才继续道:“芳所料不差,襄侯应当不会允许纸张制造之法外传,那么,起初纸张少量外传也就罢了,世人众人知道此物便利,但因为量少,肯定以为此物珍贵,虽然觊觎,但也能够保持理智。”
“物以稀为贵,纸张价格因此必然飞涨,而之后襄侯一旦大建工坊,大量对外出售纸张,纵然价格回落,可其中往来钱财,恐怕依然会是难以计量之数,所以,肯定会有人动用种种手段,甚至拼死也要从襄侯手中或许这造纸之法啊。”
这时其他人也明白了糜芳的意思,就是说纸张的利润,特别是初期利润超乎想象,容易引狼啊。
张辽当即朗声说道:“主公让我等修正武备,若有宵小金帆,辽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必然让其有来无回!”
李易笑道:“有文远在,我自然放心。”
说罢,李易又看着糜芳问道:“商贾之事,我不甚明了,但我如今也是朝廷太守,只是纸张利润,就会让人犯险?”
糜芳苦着脸,纠结了一会,在李易尽量压低声音道:“我糜家虽然是商贾之家,可在我糜家看来,天下世家往来皆为利益,行事皆为商贾相差无几,所以,襄侯手握天下重利,被。”
“唔”
李易微微沉吟,在他计划里,是要等自己坐上荆州牧之后,再开始销售纸张的,所以到那时候,李易自然就不怕被人惦记这些东西了。
不过,通过糜竺的话,李易却是忽然冒出了另外一个念头,自己是不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做点文章呢?
李易正想的时候,蔡邕忽然轻呼了一声,说道:“若是此事传入长安天子耳中,老夫以为,天子极有可能下诏让主公进献造纸之法,主公当如何应对?”
第347章 邀糜芳出仕
如果方才糜芳的发言只是让在场部分人产生警惕的话,蔡邕的言语就是让所有人都绷紧了心神。
如今朝堂上确实很乱不假,但不可否认,那里还是有着许多聪明人的,纸张一旦面世,能看出其中隐藏的名利价值的人绝对不在少数,然后几个人,或者某个势力一合计,借天子名义跟李易将这造纸之法要去,简直太正常不过。
当然,这也就是李易,没根基,没底蕴,是个软柿子,好拿捏,换袁绍那里搞出这些东西,朝堂上那些人根本不敢打主意。
顿时,好几人都忍不住面露担忧之色,因为那些世家或者地方官员打歪主意,李易能够拒绝,甚至直接动手打回去,可朝堂呢?
只要汉室还在,一个大义名分压下来,真的让人很无奈啊。
而且,如果是盛世也就算了,臣子上交成果,君王一般是不会吝啬的,臣子最后多半名利双收,可现在的小皇帝说话根本不管用,李易上交造纸之法不过能得个口头嘉奖,最多在给点布匹绸缎,实际上半点好处也没有。
甚至,等造纸之法落到了其他权贵手中之后,还会有很大的可能反过来打压李易这个发明者。
总是,只要发生这种情况,李易答应不答应都没好处。
面对众人的担忧,李易先是略微沉吟,随后洒然一笑,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李易看向了郭嘉,郭嘉会意,对着众人拱拱手,微笑道:“诸位难道忘记扬州袁术?一旦扬州发生变故,且不说主公谋划,哪怕只在明面上,南阳之重要也不可小觑,所以,只要时间把控得当,那时朝廷对主公只有嘉奖安抚,绝对不会有欺凌之举!”
众人顿时恍然,心中也松了口气,不过蔡邕在宽慰之余,也有几分失落,这里论文化水平属他最高,但李易却极少有向他问计问策,只是直接安排事务,蔡邕虽然乐得清闲,但也觉得李易有些轻视自己。
不过现在他忽然明白了,自己名气虽然大,可在某些方面,真的是比不上旁人啊。
李易微微一笑,道:“好了,诸位继续观摩,不过子方,你方才所言,让我心中忽然有所感悟,不如你我就此好好详谈一番如何?”
糜芳在蔡邕发言后,还以为自己的话已经什么意义了,本还有些失落,没想到李易却当众发出邀请,心中暗暗欢喜,当即应道:“芳乐意之至。”
李易点点头,给贾诩递过去一个眼神,让他安排这里事务,然后便带着糜芳去了旁边黄月英的“办公室”。
糜芳跟在李易身后,心思转的飞快,他觉得李易很可能是想要让他参与到将来纸张的销售之中,于是便琢磨应该怎么安排,可以既保证赚钱,又没有风险。
不过落座之后,李易并没直接说纸张,却是问道:“我知糜家生意做的很大,不知除去徐州之外,在其他州郡可有糜家人手?”
糜芳眼睛微微睁大,这问题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他很快就自动脑补为了李易是想探探他糜家的根底,毕竟这纸张乃是重礼,岂可轻易交托他人?
这个发现让糜芳欢喜不已,之前典韦在徐州与糜竺说的是给糜家一州之地的纸张销售,但那在糜芳看来只是聘礼,不代表他糜家在之后的接触中不能获得更大比例的利益。
而且他糜家也不是蛀虫,李易借用糜家渠道,他们糜家则从旁稍稍分润一些好处,乃是两利互惠之事,再正常不过。
想到自己可能会搞定一比大买卖,然后回扬州后得到兄长的赞许,糜芳脸上的笑意几乎都要憋不住了,好在他没忘记李易就在身边,这才忍着没有失态。
糜芳轻咳了一声,说道:“糜家根基在于徐州,但前些年开始,对于徐州之外,如兖州,青州,扬州,豫州,也有商业往来,其实原本家兄还有意向荆州以及洛阳之地扩散商路,奈何连续战火,行商不易且奉先太大,所以这才暂且搁置下来。”
糜芳说的简单,但语气中却是带着丝丝骄傲,事实上李易在旁听着,也是佩服无比。
在后世,经营一家将分公司遍布半个华夏的企业,那样的老总你说厉害不厉害?
更不要说在古代了,交通不方便,动不动到处打仗,社会秩序轻易就会被打破,在这种糟糕的环境下,能铺开这么大的摊子,哪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了家族传承,但李易也是真心挺佩服糜家人的,反正换了他是做不到。
所以,李易也不掩饰自己的欣赏,赞叹道:“糜家能有这般规模,真心让人敬佩,在李某看来,恐怕陶朱公在世,也不过如此啊!”
糜芳虽然自得,但也没飘,赶忙谦虚道:“襄侯过誉了,这只是一些商贾手段罢了,上不得台面的。”
李易笑着摇摇头道:“世人虽然对商贾之事多有鄙夷,但我却是觉得不然,就如同那纸张,虽然是方便书写记载之用,然而我造出此物,又何尝不是为了以此为买卖,获取钱财?”
糜芳听了这话心中大为舒畅,看着李易更是感觉无比顺眼,不像是在徐州的时候,那些人明明想要让糜家出钱出力,暗暗还瞧不起糜家的商贾身份,相比李易的真诚,那种态度真的让人作呕。
可惜,这是李襄侯,不然他真的很想搂着这个妹夫的肩膀,痛饮几杯。
糜芳心里美滋滋的,他已经越发肯定,李易是要在纸张生意上拉上糜家了,然而,不料李易李易话风陡然一转,却是又道:“只是陶朱公能闻名后世,虽然离不开其经商手段,但非要说根本的话,还是在于辅佐越王复国,最终灭吴,子方以为然否?”
对于李易忽然改变言语重点,糜芳觉得有些怪异,但还是点了点头,他也承认,陶朱公之名传于后世,说到底还是范蠡最早的成就,后来的经商之举,对其名声不过是个添头罢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