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化龙

第559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李易没回答,而是问道:“蔡军师如今何在?”
蒯良一怔,没想到李易问起蔡瑁,但还是如实答道:“蔡军师一切依旧,只是相比以往,稍显清闲了一些。”
蒯良刚说罢,就听到门外有响动,很快一个下人走了进来,说是有襄阳方向的急信,下面人不敢耽搁,给李易送了过来。
李易接过信,让下人退下,也不避讳了蒯良还在,打开信件一看,还真巧,这就是蔡瑁写的,匆匆扫过信件内容,与蒯良刚刚说的那些话差不多。
而且,蔡瑁还在最后有补充,希望李易提前做好应对之策,最好是变被动为主动,希望尽量避免这一次内乱,毕竟这里是荆州,他们又都是荆州人,除非心里头有毛病,才会希望自己的家乡上燃起战火。
想了想,李易将信件放下,坦白道:“这是蔡军师的来信,内容与先生适才所说并无多少差别。”
虽然没想到这封信是蔡瑁的,但蒯良对此不觉得太意外,如今蔡瑁对李易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之前刘表征兵时间被拖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蔡瑁的功劳。
蒯良拱手道:“如此,可证明良所言句句为真,也说明良今夜诚意。”
李易轻轻点头,他已经相信蒯良是真心想站到他这一边了,至于卧底无间道什么的,别开玩笑了,蒯良都明显表露出了焦急之态,如果是心向刘表的话,应该直接撺掇刘表向南阳发兵,而不是跑来这边提醒。
思虑片刻,李易问道:“先生以为如此情况,易当如何行事?”
虽然想明白了蒯家的意思,但李易在态度上也没有将自己放得太低。
毕竟蒯越的事情还横在那呢,如果说蒯家一个卖好,李易立马就既往不咎,那他也未免太不值钱了。
蒯良是个聪明人,对于李易的态度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只是很用心的说道:“州牧若要对襄侯动武,以两地底蕴,州牧必然势大,而襄侯必然力弱。”
李易闻言笑道:“这么说,李某人是必败了?”
说话都到了这地步,李易也就没必要在掩饰自己对荆州的觊觎之心了,虽然没有直接承认,但这句问话,却是将他的想法表露无疑。
蒯良眼睛一亮,他知道,双方关系在此刻明显更近了一步,兴致自然也高了几分,继续道:“非也,良虽然不善兵事,却能看到两三分大势!”
“哦,先生请讲!”
李易坐正了一些,他不光是要听蒯良的建议,更多的,还是想掂量掂量,蒯良这个人肚子里到底有多少货。
蒯良今日过来,除去投诚,也的确有展示自己的想法,当即也不客气,直言道:“州牧虽然近来行事多有变化,但看其根本,用兵必然走的是堂堂正正之道,再看襄侯之前行事,多半会以诡道辅以奇谋,所以,纵然州牧势大,却难在襄侯面前讨得便宜,此番出战,多半是一波三折,中间或有僵持,最后州牧无奈退回襄阳。”
李易轻轻点头,这点跟他想的差不多,至于说一口气将刘表的人全都吃下,李易知道自己白起孙武,他真没那个自信。
看了眼李易的表情,蒯良知道他赞同自己的发言,有些宽慰,然后脸色一肃,又道:“不过,以襄阳城防坚固,只要州牧固守,纵然襄侯有兵十万,也难轻易破城,想来襄侯也不会强行做那无谓之事,再考虑如今荆南情况,一旦州牧攻打襄阳受挫,南方必然有变,荆州势力将会成为荆南,襄阳,南阳三处,荆州至此糜烂,数年之内,百姓再无太平!”
“更有甚者,这时若是有外敌趁虚而入恐怕无论是州牧之势,还是襄侯之谋,恐怕都将为他人嫁衣!”
李易忍不住笑了一声,他承认,蒯良说的还真不错,按照他说的那种情况,最后肯定就是袁术得利的局面。
轻咳一声,李易拱手又问:“既然如此,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蒯良先是很客气的还了一礼,这才脸色一正,道:“其实良最初就已经说过,愿为襄侯大开襄阳城门,迎襄侯为荆州之主。”
想了想,蒯良又补充道:“荆州世家,原本心向州牧之人,当以我蒯家,还有蔡家为首,如今看蔡家态度,只要襄侯有意,取襄阳城易如反掌!”
李易笑着摇摇头,其实,在今天蒯良开口之后,襄阳城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刘表更不是,但李易最在意的,也不是襄阳城与刘表本身啊。
抿了口酒,李易看着蒯良的眼睛,笑问道:“易以为,以先生计策,我若是入襄阳为荆州之主,除去世家之助,另外所仰仗的,就是我这襄侯之名。”
蒯良躬身道:“襄侯之名世人皆知,我等所为,不过锦上添花罢了。”
蒯良虽然觉得给李易送上襄阳城,乃是当之无愧的大功,但这种事只要心里清楚就好,明面上肯定还是要将最大的名声送给李易。
李易摇了摇头,意味深长道:“可是,夺了刘使君家业,等到此事传遍天下,你说说,我这所谓襄侯,还能留下几分名声?”
第364章 蒯越为质
“这”
蒯良迟疑了,这个问题对他来说,真的有点不好回答。
对以蒯良蔡瑁等人为首的荆州世家来说,通过李易的所作所为知道他绝对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而且李易身后也没太多的家族牵绊,跟他们的利益冲突很少,再加上李易还年轻,潜力无限,一个这样的人做荆州之主,肯定比温吞性子的刘表要强,最起码在天下隐隐呈现乱局的时候,能保证荆州不吃亏。
但是,这些人,哪怕是最为觉得李易厉害的蒯良,眼光也都有局限。
虽然汉室风雨飘摇,但此时天下间铁了心造反的人,也就那么几个,其余的人纵然心不向汉室,但下意识的也不会认为老刘家要倒,所以,即便是蒯良,目前对李易的期望非要说一个具体的话,大概也就是齐桓晋文那样的一方霸主。
别笑话蒯良的心小,这已经很厉害了,而且也很务实,只比后来三国鼎立的格局稍微小了那么一点,相反,倘若蒯良这时候跑来很李易说,觉得李易能当皇帝,要跟随他,李易肯定是表面笑嘻嘻,心里觉得这家伙的脑子里有坑。
就像李易身边那些亲近之人,在李易拿出传国玉玺之前,就算贾诩也不敢百分百判定李易的想法。
所以,荆州的这些人虽然也看重名声,却远远不像李易本人那么在意,在他们看来,李易的名声差不多,够用就可以了,关键还是看真本事,所以,李易将荆州拿到手的具体过程并不重要,名声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了一点也不是什么大碍,反正之后稳定下来,经营几年,让百姓衣食无忧,名声自然就又恢复了。
那些人的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李易可受不了,他目标是全天下,名声这东西是绝对不能丢的,身上的污点能少一些就少一些,他可不想图一时痛快,在将来留下无数诟病。
曹操就是个榜样,如果曹操早年就有造反的心思,或者知道自己的最终成就,他还会在徐州杀的尸横遍野?
李易这个早就见心明性的穿越者,自然不会选择以那么粗糙的方式入手荆州,他宁愿绕弯,宁愿付出代价,甚至承担风险,也要以一个高大上形象接下荆州大印。
蒯良一时想不出合适的回答,又对上李易那似笑非笑,后面仿佛掩藏着黑洞一样的表情,让他感觉心中莫名焦躁,还有些难耐,就跟隔靴搔痒似的,那感觉真的很不好。
纠结了好一阵子,蒯良这才欠身拱手,用带着几分歉意的语气说道:“是良思虑不周,我等若是直接迎襄侯入襄阳,确实会对襄侯名声有所损害。”
蒯良隐约察觉到李易似乎还有别的想法后,自然也没有死鸭子嘴硬,在名声方面辩解什么,不过,说完刚才的话后,他还是补充道:“良原本想法,是在此之后,联合荆州世家,联名上书,请天子任命襄侯为州牧。”
李易轻轻点头,他知道,以朝廷的情况来看,事情到了那一步,天子肯定会顺势承认他的州牧之位,所以,蒯良的想法虽然不好,但也不算太糟,差不多算是中上吧。
李易没有对蒯良的话做出回应,只是伸出手指在几案上轻轻的点着,伴随着他的思考,不断得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听得蒯良心中更乱。
少卿,李易停下手中动作,似是自言自语一般的说道:“我必取荆州,早在洛阳之时,我就打定主意,必定要入主荆州,若有阻拦,无论何人,必然将之斩于马下,即便尸山血海也在所不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