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李易不好回答,他知道,自己能借助穿越者的优势争霸天下,可他的心境还不能跟那些霸主相,最起码现在不能。
荀攸是个聪明人,并不是一定要跟李易掰扯他不开心的事,只听他继续道:“襄侯的左右军师,皆为征南将军府之人,都是襄侯亲信,也只听襄侯号令,就如郭军师,能行使nbn,在外人看来因为他是军师,可实际上,这全都是襄侯信任。”
“所以,在将军府,无论何人为右军师,虽然就表面上来看,其地位还在张辽,聘等诸多将军之上,可实际上聪明人都明白,这位右军师只能献言献策,没有襄侯的手令,一兵一卒也调动不了。”
“所以,这样一个有些虚的职位,给予蒯良或者蔡瑁,虽然理所应当,但二人只能感觉束手束脚,并不会因此感恩戴德,若是给了其他荆州官员,恐怕他们自己就睡不安宁,同时蔡家蒯家也难免会以为襄侯另有其他深意。”
“可是,倘若襄侯以蒯越为右军师,先蒯家必定感恩,蔡家也不会有怨言,至于其他荆州之人,他们不在乎襄侯是否会真的重用蒯越,只要襄侯将蒯越放到了那个位置上,便说明襄侯的宽容,既然襄侯连蒯越都能用,他们这些人又不曾与襄侯敌对,还需要忧心忡忡?”
“所以,襄侯若以蒯越为右军师,将来百利无一害,还望襄侯三思啊。”
听荀攸将话说到了如此地步,李易知道,自己只能将心里头那些怨念放下了,他上前将荀攸扶了起来,感慨道:“先生金玉之言,易自但听从,只是这样就难免要委屈先生了。”
荀攸笑道:“襄侯愿听攸之浅见,荀无论为太守,还是为小吏,俱甘之如饴,可襄侯若是不听,攸纵然高为军师,也是食之无味啊。”
李易哈哈大笑,道:“先生此言甚妙,来来,奉孝,你与我一同敬先生一杯。”
荀攸也笑呵呵的满上一杯酒,道:“攸也当敬主公一杯!”
随着荀攸的加入,李易身边的智囊团再次壮大,再加上李易原本就有的计划,几个人一合计,很快就将之后的大致事情给定了下来。
第二天,一队快马出了襄阳,直奔长安方向,送去了李易的公以及刘表的举荐信,然后襄阳城,最大的事情就是刘表的丧事了。
襄阳城里的诸多官员,许多都以为李易要马上任命官员,重新整理襄阳势力,但李易他们想象的要低调的多,之后一连三天,李易都在为刘表守灵,根本不问政事,具体荆州事务,除去兵马相关,其他全都照旧。
众人见李易如此,也都稍稍心安,毕竟李易表现的这么低调,其实也算是在对他们的一种示好。
不过李易也并不是真的只守灵,其他什么都不做。
先荆南那边,李易已经叫人将盖了征南将军大印的公送了出去,并且“不经意”的在刘表的灵堂表示了他要继续征讨扬州的消息。
外人摸不准李易的具体想法,也怀疑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在征讨袁术这件事的态度上是一致支持的,毕竟袁术跟荆州的仇太大了。
甚至,消息传出去之后,还有不少青壮主动要求从军,希望能跟随李易去打扬州,不过这些人都被李易以暂时不募兵为由给婉拒了。
如此过了两天,聘那边传来消息,袁术已经快要退出江夏了,个别城池有所破坏,但不算严重,在承受范围之内,此外,还有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袁术派使者找到聘,送来了黄忠的消息。
原来黄忠之前作为俘虏,被拘押在大营后面,所以一早就被扬州军给带走了,后来兜兜转转,又被送到了袁术面前,袁术原本是想杀了黄忠泄愤的,但想到纪灵,于是,袁术就提出用黄忠交换纪灵。
李易得到这个消息后,长长的松了口气,他自然是千肯万肯的,而且让李易感觉好笑的是,袁术担心他不肯,竟然还表示愿意加上许多珠宝来赎回纪灵。
这个其实也好理解,毕竟纪灵是袁术的先锋,是很大的一个功劳,而黄忠虽然武艺很好,但在刘表那里不得重用,也没什么太大名气,两人的“价值”相差实在是有些大。
李易当即给聘去信一封,让他务必要保住黄忠,同时派人将纪灵送往聘处,这件事就交给聘去处理了,虽然李易很想亲自将黄忠迎回来,但此时此刻,他真的不适合离开襄阳。14
第426章 曹操吕布拜把子
数日后,也就是刘表出殡的日子,刘琦忽然回到了襄阳。
关于刘表亡故的消息,是李易叫人传给刘琦的,自然,李易也送去了刘表写的那封信。
刘琦回到襄阳后,一路洒泪,直奔刘表的灵堂而去,当时在场的荆州官员众多,却是少有人敢与刘琦打交道,也就是蒯良,刘先他们,亲自去劝慰刘琦不要太伤心,顺便又送了刘琦一些东西,便于他将来安身。
刘琦是个孝子,不然他压根不敢在这时候回到襄阳,不过,可能是从信中明白了刘表的苦心,也可能是世态炎凉让他心灰意冷,刘琦没有去找李易闹事,甚至连半句抱怨的话都没有,只在刘表入土后又守了七天,便悄然离开了襄阳,没有找任何人拜别,也没有任何人为他送行,就那么安安静静的离开了,仿佛襄阳就没有过他这个人一般。
这几天时间里,李易也没有主动与刘琦相见,因为他不知该和刘琦说什么,见面除了激怒刘琦和恶心自己之外,根本没有任何益处,而且李易自始至终,也从未想过要害了刘琦的性命。
不过刘琦离开之后,收拾刘琦住处的人却是发现了一份书信,是给李易的,于是送到了李易的案头。
刘琦在信中并未提及刘表的生死,只是说荆州百姓近年多受波折,还望李易将来千万爱惜民力,不要再使百姓受苦,如此,他便感激不尽。
然后,刘琦又提了一下刘磐,说刘磐会以荆州大局为重,此时正等待李易派人前去接管兵马。
书信到此便结束了,再无其他内容。
李易放下信,有些感慨,刘琦是个君子,而且还是个悲情的君子。
不管是原本的历史之中,还是现在,都是如此。
或许,乱世,从来都不属于君子吧。
李易正要就此感慨与荀攸探讨一二,顺便拉进一下感情,张辽自门外走了进来,李易请让他坐下后,却见张辽脸色有点难看,不由奇怪道:“文远这是怎么了,难道军中之事有所不顺?”
张辽赶忙摇头道:“启禀主公,主公威名在外,蔡军师等人亦是倾力相助,如今文向掌管四门守卫,襄阳城中兵马皆愿听从主公号令,所以军务上并无不妥。”
听张辽这么说,李易就更纳闷了,张辽自打跟了他就是意气风发的,最近打了胜仗之后更是跟新郎官似的,可今天却是看上去蔫巴巴的,还有点生气跟憋屈,当真叫他奇怪。
张辽叹了口气,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双手呈到李易面前,道:“主公,这是伯平写与我的书信,其中之事与奉先有关,还请主公一阅。”
“哦,伯平?”
李易目露疑惑之色,伯平就是高顺,高顺与张辽之间有书信往来是很正常的,可如果张辽特意将高顺的信给他看,这就有点问题了。
李易心中升起了一股不太好的预感,打开书信来看,不一会,李易的脸色就沉了下来。
张辽见状,叹息道:“那曹操也不知给奉先灌了什么汤,奉先竟然与曹操结义金兰,而且这还不够,竟然又让玲绮与曹操长子定下亲事,约定三年之后成婚,这简直唉!”
张辽又叹了一声,道:“伯平不赞成此事,对奉先苦苦劝说,奉先不听,伯平劝说的多了,奉先反而斥责伯平,伯平无奈,又想联合其他人一起劝说,但奉先似乎是铁了心,其他人见状,根本不敢忤逆奉先的意思。,”
“唉!”
张辽连连叹息道:“伯平知道主公与曹操不睦,奉先不当与曹操结义,想将此事告知主公,让主公书信劝说奉先,但又自觉羞愧,对不起主公,只能书信于我,让我转交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