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李易还能够干脆利落的打下武陵,其他三郡必然惊骇,说不得长沙,零陵都会不战而降,因此,就算打武陵的时候稍稍费力一些也是非常值得的。
蒯越与荀攸却只是一个劲的摇头,让李易千万不要听郭嘉的,还是先打长沙,这样最是稳妥。
眼看几个智囊争执不下,李易又问徐晃,蔡瑁,黄忠等将人的意见,只是除了黄忠明确表示希望先打长沙之外,其他人全都是模棱两可,没有个明确的想法。
也是,郭嘉与荀攸他们各有各的意见,各自也是理由充分,李易难做决断,徐晃他们同样如此。
最后,李易思虑半晌,拍了拍郭嘉的肩膀,然后决定听从荀攸和蒯越的意见,暂时不管武陵,先取长沙。
郭嘉闻言,虽然面有失望之色,但还是果断拥护了李易的决定。
其实李易的本心非常倾向郭嘉的想法,他觉得那样的战争才能体现出战争的艺术,然而,李易穿越后一直都有看兵书,有时间也会与人交流,渐渐的,他总结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阴谋诡计什么的,大多数都是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时候,不得已才用的手段,真正的不败之师,仰仗的不是阴谋诡计,而是凭借人数的优势、强健的体魄、装备的精良,还有高涨的士气,直接从正面碾压对手。
以李易如今的情况,虽然在夷县那里吃了亏,打乱了李易的原本部署,可从双方实力对比上来讲,李易依旧是占据优势的一方,那么,李易干嘛要选择去跟刘度斗智斗勇,而不是汇合刘磐兵马,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轻易拿下长沙呢?
至于刘度,李易认为在自己有了防备的情况下,刘度很难继续做出什么让他头疼的事情来,相反,李易放着武陵不管,刘度一开始或许会欢喜,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拿下长沙之后,刘度恐怕就夜不能寐了。
第442章 重情重义魏文长
七月。
武陵太守刘度,发兵攻荆州牧李易,夺夷县,李易大怒,于三日后点兵一万五千,号称五万,奔赴荆南,为朝廷征讨不臣。
在李易出兵后不久,兖州牧曹操,起兵三万,号称十万,以为父母报仇之名,出兵徐州,誓杀陶谦全家。
曹操那边暂且不提,李易这次出兵,以黄忠为先锋,徐晃为中军主将指挥调度,军中主要参谋则是李易的两位军师,至于另外一位智囊荀攸,还有征讨袁术时立下功劳的徐盛,全被李易留在了襄阳辅佐蔡瑁和刘先。
李易此次出兵声势很大,大军离开襄阳后,根本不做掩饰,浩浩荡荡直接向南,经华容后走水路,过长江,一路畅通无阻,特别是在大军到达长沙之后,所过县城,如下隽、罗县、益阳等,见李易旗帜,全都望风而降,根本没有丁点抵抗。
于是,不过十余日时间,李易大军就已经迫近长沙治所临湘,长沙太守韩玄闻讯,惊惧非常。
临湘太守府中,韩玄召集麾下文武,商议该如何应对李易大军,然而坐下十数人,却无一人敢谏言,让韩玄心中万分凄凉。
韩玄知道,他麾下的这些人,大多已经在考虑如何向李易投诚了,甚至韩玄自己都在想着这个,只是他实在是憋屈啊。
刘度攻打夷县之前,曾邀韩玄共同出兵抵挡李易,韩玄当时没有答应,因为韩玄觉得,李易固然来者不善,可如果主动起兵反抗李易,那就是作乱了,于道义有亏,而且韩玄知道自己不是李易的对手,李易主动打过来的话,他固然不幸,但保全家人不难,可如果是他主动找李易麻烦,惹得李易大怒,恐怕要全家都被牵连。
于是韩玄的想法就是拖延一天算一天,等等看,看会不会发生什么好的变数。
特别是得知刘度顺利打下了夷县之后,韩玄更是如此想法,甚至还有点小窃喜,觉得自己的等等是正确决定,置身事外,坐看李易与刘度争斗,倘若李易兵势凶猛,刘度不堪一击,他就顺势归降,万一李易名不符实,被刘度挡在了长江对面过不来,他也能顺便跟着占点便宜,还不用得罪人。
韩玄的想法很好,只是他刚要坐山观虎斗,屁股还没坐热乎呢,李易竟然放着刘度不管,反而杀到了他的家门口。
韩玄得到消息,是又惊又惧,还委屈的不行,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干,就被李易给打了,这实在是冤。
更让他郁闷的是,李易一路南下,所过县城看到李易的旗号后,直接就降了,连一点抵挡都没有,如今长沙的兵马主力虽然完好,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可士气上却是大受打击,兵无战心,很难有什么作为了。
如此情形让韩玄把刘度给恨上了,认为是刘度让自己受了池鱼之殃,因为如今李易都打到家门口了,他就算是投诚,李易也会认为他是迫于无奈才做出的选择,根本不会给予重视,纵然暂时留他性命,将来多半也是凄凉的结局。
想到眼前局面,韩玄下意识的开始自己给自己灌酒,准备借酒浇愁,可就在这时,他右手边一人出列拜道:“府君,李易虽然来势凶猛,但如今临湘城中还有兵马近万,再组织城中青壮协助守城,还能再多两三万人,临湘虽然不比襄阳,却也算得上城高水深,其中储粮,足够一年之用,只要妥善调度,可挡十万大军,府君又何必忧愁?”
听到这声音,韩玄望去,却见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魏延,又看看其他闷不做声的官员,顿时心中感动,觉得还是魏延好,虽然魏延平时说话多是偏向李易的,可关键时刻,他还是站在了自己的这边。
于是韩玄也不喝酒了,上前拉住魏延,激动道:“文长可能为我保临湘不失?”
这时其他官员也看着魏延,目光带着几分希冀,虽然这些人已经做好了投降李易的准备,但如果有人能够站出来抵挡李易,他们还是很愿意看到的,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可不觉得跟随李易之后的待遇能比现在要好。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魏延却是摇头,韩玄脸上笑容不由一僵,但也没生气,只是拍了拍魏延肩膀,就要回去继续喝酒,却听魏延又道:“临湘虽然能够坚守,但久守必失,而且城池被围,人心容易生出变故,所以,末将请命,愿领精锐出城,于道路埋伏,伺机偷袭李易,若得手,李易战败,可保府君数年无忧!”
韩玄一呆,没想到魏延如此胆大,竟然要与李易正面交手,一时有些意动,不过他还是比较冷静的,马上摇头道:“不可,李易来势汹汹,且连连得城,士气正高,而城中兵马仅仅一万,你纵然尽数带去,恐怕也非敌手,反而白白让将士们送了性命,唉,我韩玄不愿意做这等恶人。”
魏延听了,心中却是有些焦急,又道:“之前李易连连得城,虽然看上去威风赫赫,某却是以为,李易兵马必然已经骄纵,对我等生出了轻视之心,正所谓骄兵必败,所以,要胜李易,只有在此时出兵才有机会。”
魏延抬起头来,一脸正色道:“何况府君对魏延有知遇之恩,如今府君危难,魏延愿领兵五千北上阻拦李易,事情若成,乃是府君之功,若败,这只是魏延一人之过,府君将来纵然开城归降,也不会有所连累,所以,还望府君成全!”
“你,唉,你这是何苦啊”
韩玄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他没想到魏延竟然如此重情重义,这是要用他自己的性命去搏啊。
韩玄心有犹豫,但其他官员却是不顾那许多,纷纷劝说道:“府君,答应吧。”
“魏将军拳拳之心,还望府君成全!”
“是啊,是啊,答应吧!”
终于,韩玄纠结一番后,洒泪道:“文长,保重!”
“喏!”
魏延重重低头,俯身领命,收获了无数赞许的目光,只是,谁也没能注意到,魏延其实是大大的松了口气,眼眸深处,更是闪过了一抹狡黠。
当天中午,魏延点了城中的五千精锐,让每人随身携带十日之粮,留下老弱守城,之后便离开临湘,在韩玄等官员的期待中,出城向北而去。
然而,魏延刚刚行出数里,便下令兵马掉头,从小路转向南急行,等到夜间扎营的时候,已经是在临湘城南三十多里的地方了。
魏延让兵马先是向北,忽又向南,众将士自然疑惑非常,于是,几个校尉便联袂去了魏延帐中,请教魏延,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魏延看着面前众人,微微一笑,问道:“尔等以为,襄侯大军南下,凭借你我能否阻挡?”
众校尉不知该如何作答,魏延又道:“襄侯乃朝廷功臣,忠义之名天下皆知,莫说襄侯兵锋不是你我能够抵挡,纵然能够抵挡,可你我今日阻了襄侯,便是与朝廷天兵作对,待明日就是悖逆之人,不仅今生再无前途可言,更会使得祖先因我等蒙羞!”
这几个校尉能被魏延叫出来一起行动,平日关系就不差,而且经常能听到魏延对李易的推崇之语,现在又见魏延的话语是站在李易那边的,当即有人问道:“不知魏将军究竟何意,还请将军明言!”
魏延笑着点点头,然后脸色忽的一正,右手从怀中取出一物,高高举起,朗声道:“此乃李襄侯密令,襄侯以我为征南先锋,命我抽离长沙精锐,先助襄侯取临湘,再行瞒天过海之计,入桂阳,为襄侯取那桂阳太守的首级,此事若成,你我皆为此战首功,将来前途无量,不知众兄弟可愿与我共同担负重任!”
说罢,魏延脸上笑容恢复,可左手却是已经悄然的按在了剑柄之上,账外的亲卫也悄摸的将大帐围住,这几个校尉此时但有人敢露出丝毫不满,魏延立刻就要将之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