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听到这些,顿时心若死灰,今天这一战实在太惨了,他们这些人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还谈什么将来?
蒯越继续对李易说道:“此战曹操损兵折将,其下武数或死或俘,余者十不存一,这已经非是元气大伤,而是根基尽毁,曹操本人纵然逃得性命,然手足已断,如之奈何?”
“而且,曹操未能在兖州与主公拖延,反而速战速败,影响青州战局,袁绍纵然表面安抚,但心中必然不满,所以,曹操今后何止为难啊!”
蒯越的话语中最后带上了几分他自己都没察觉的唏嘘,曹操也算是个人物,就因为莫名其妙的被李易针对了,结果被折腾成这样,真是有点生不如死了。
李易不知蒯越的感慨,不过他的眉头却是缓缓松开了。
这个问题李易之前也想过,确实,现在的曹操除非是穿越者上身,还得是有系统的那种,否则是不可能翻盘的,威胁性已经不存在了。
只是,那毕竟是曹操啊,就凭这个名字,还有曹操本人身上的龙气,那绝对是海量,结果就这么跑了,李易实在是无法不遗憾。
“住手,你要作甚!”
“制住他!”
李易正想着事情,身后忽然一阵骚动,回头一看,就见夏侯渊手执短剑,被几个亲卫按在了地上。
不等李易询问,徐晃就赶忙答道:“适才夏侯渊抢夺了卫士的宝剑,试图自裁,被将士们给拦下了。”
李易走向夏侯渊,只见夏侯渊紧闭着眼睛,脸上挂着泪痕,完全就是一副了无生趣的模样。
李易撇了蒯越一眼,蒯越顾盼左右,很显然,夏侯渊忽然寻死,多半是被蒯越的话给刺激的。
这时李易心中的郁闷已经消散了不少,而且,夏侯涓是他的人,夏侯渊待夏侯涓更是比亲女儿都亲,乱战中他丢了命也就算了,要是现在再让他死了,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于是,李易想了想道:“夏侯将军可知我与关羽之间仇怨?”
夏侯渊闭目不语,心中却是哀叹,关羽多半已经战死了。
李易也不介意夏侯渊的态度,继续说道:“关羽战死,我命人去寻找关羽家眷,然后送往荆州,之后他们的抚养、读书、婚嫁、入仕,我都会亲自关照,你可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夏侯渊忍不住缓缓睁开了眼睛,看着李易,神色中带着不解。
在夏侯渊想来,关羽与李易谁对谁错不用在意,但死仇是肯定了,李易或许可以不与关羽的后代计较,却也没必要给予他们格外的照顾。
李易并没有解释太多,只是说道:“我志在天下,故而我容不下曹操,也容不下刘备,但是,也正因为我志在天下,所以,我又能容下许多原本不能容之人,关羽后人如此,曹操,夏侯两家后人亦是如此。”
说到这里,李易话风一转,又道:“可是如果夏侯将军有个闪失,将来涓儿与我为难,让我心中不快,我又不能怪涓儿,那你说,我当找谁出气?”
夏侯渊反应也很快,脸色变换不定,他如何听不出李易这是在拿曹家和夏侯两家的小辈在做威胁。
只要他敢寻死,李易就敢把两家的小辈给弄死。
夏侯渊自己不怕死,但他却怕两家人断子绝孙。
至于李易说的关照,夏侯渊却是没有在意,因为他知道,他们的后人入仕或许容易,但往上的路肯定是封死的,除非连着几代人做李易的忠犬,才能有所改变,然而到了那时,他们也就是真的忠犬了
这一瞬,夏侯渊想了很多,他很生气,也很无奈,不过最终,他还是缓缓松开了紧握的剑柄,就李易的话来看,对他那个侄女还是不错的,这,也算是个安慰了吧。
第680章 丧家之犬
在俘虏了夏侯渊之后,李易并没有与他言语太多,毕竟双方关系比较比较尴尬,既是姻亲,又作仇敌,所以,李易只是断了他的死志,便将他与之前俘虏的荀彧,曹仁等人安排在了一起。
然后李易继续追击曹操,虽然李易感觉多半是追不到了,但行动上却不能因此懈怠,万一追上了呢,即便是抓不住曹操,捞一些小鱼小虾也是可以的。
理所当然的,徐晃与张绣就成为了追击曹操的主力,谁让他们认错了人,延误了时间,更让其他将领产生误判,曹操若是脱身,他们都是有过错的,只能尽力将功折罪。
奈何,李易的感觉应验了,几万大军追了半天,也没看到曹操的影子,眼瞅着日落将近,为了避免无谓的损失,李易纵是再不甘,也只能下令鸣金收兵。
到现在,已经可以断定,曹操是真的跑了,不过好在这场战事本身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胜,曹操的事情只能说是瑕不掩瑜,李易整体还是比较高兴的,虽然暂时不好大摆庆功宴,但召集将领,小小庆贺一番还是可以的,顺便,李易也把那些有名号的俘虏喊道了过来,并做出相应的安排。
首先自然是曹操本家,其中以夏侯渊与曹仁为最,不过曹仁伤势太重,需要留在下面修养,李易便没有折腾他,只是将夏侯渊以及曹操与夏侯两家的小辈们喊了出来,一共四个人。
其实两家的人本不该这么少的,奈何年轻人火气大,受不得委屈,不是战死,就是被俘之后对李易各种痛骂,然后就被砍了脑袋,现在人头还在战俘营门口挂着。
李易不是心理变态,本身没有羞辱,或者虐待俘虏的意思,之后也就是抄了他们家产,让他们当个一二十年的老实人,说起来也算是比较仁慈了,但仁慈不代表李易就不杀人了,那些人被俘虏了还没有当俘虏的觉悟,留着干嘛?
对于这两家的人,李易只是看了看,认了个脸,告诫几句就算了事了。
其中自然是有人才的,可惜,都不能为他所用,他们的归宿只能是在荆州过上圈禁的生活。
然后就是荀彧了。
许多人都以为李易会招揽荀彧,荀彧是有大才的,又是主动投降,再加上荀攸的关系在,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李易招揽荀彧应该是有很大把握的。
但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李易只是叹了口气,敬了杯酒,便将荀彧交给了荀攸,让他把荀彧送往荆州,交由荀攸家人照顾,虽然不像对待曹操和夏侯两家人那般严苛,但也严令荀彧不得出襄阳一步,
对此,众人多是不解,不过荀攸却是千恩万谢,感谢李易的宽宏。
其实李易心里是非常遗憾的,王佐之才啊,他能不想要么?
奈何荀彧是大汉的忠臣,最后甚至因此与他侍奉了大半辈子的曹操翻脸,明明对曹魏功勋赫赫,临老却落了个凄凉下场,可敬又可惜,对于这种人李易就算再是喜欢,也没法用他,更不敢用他,与其给他整幺蛾子的机会,逼得自己不得不痛下杀手,还不如直接让他回家养老的好。
而荀攸感谢李易,想来也是明白这一点的。
只是,堂堂王佐之才,却要就此沦为籍籍无名之人,李易自是感慨良多。
在荀彧之后,就是于禁了。
于禁是太史慈拿下的,按照当时的战报描述,于禁是战至力竭,兵马尽丧,身披数十创,不能站立,这才被太史慈俘虏的。
一开始李易还以为这是太史慈的修辞手法,但当真看到于禁之后,李易方才知道太史慈所言不虚,于禁真的是满身伤,全身几乎看不到一个好地方,只是运气好,没有致命罢了。
李易不得不感慨,年轻时候的于禁,和晚年的于禁当真是两个人,不然就凭着这一身伤痕累累,谁能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