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化龙

第1138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只是,他们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毕竟这种事情没有先例,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房子与田地一直都是延续家族的根本,商贾之事更是素来叫人看不起。
李易看到还有些人苦着脸,心中不快,冷哼一声道:“我知道你们有些人想的是什么,看不起商贾是不是,那你们用纸张书写的时候,可想过这是怎么来的,今后书册也全都是由纸张装订,然后由商贾贩卖,你们买是不买!”
这些话非常不留情面,但众人却说不出一个不字,现在荆州的往来公已经全部用的是纸张,竹简拿出来都没看,更重要的是,那些纸张也全都是“采购”来的,可他们能因为商贾之事就嫌弃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商或农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利,而且这份利要长久,比如说九江,假如今后九江郡的书册的售卖都由某一家代管,自印书局取书之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价售卖,你们说说,他这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难道就比千把亩田地的利润少了?”
当即,众人开始在心里盘算,虽然现在纸张在外的价格是虚高,以后肯定会将,可就算是降了,那也是一比大生意。
李易又补充道:“莫要忘了,还有个前提是将土地交给百姓,百姓的土地多了,每年的收入也会增多,相应的,每年购买书籍的人也会增多,卖书的收入同样会变多,这代表着什么?”
对于经济学的东西,李易不懂,但他知道,让百姓手里有钱,在让钱流通起来,产生购买,那就是繁荣的开始。
忽然,蔡瑁上前一步,拜道:“属下愿意遵从主公一切政令,刀山火海,绝无二话!”
李易微微颔首,目露赞许之色,不过,蔡瑁的表态其实在他意料之中。
蔡家作为荆州当地豪族,在李易掌权后作出了许多的退让,连本家都迁到了长沙,而荆州北部的田产,全都给了李易。
对于这么知趣的人,李易自然不会亏待,如今长江上的盐运全都交给了蔡家在做,虽然运作模式还不进言,蔡家的收入来自于李易的“打赏”,可即便如此,蔡家也从中赚取了大量的钱财,所得远远超过付出,成为了李易让世家大族由农向商转变的过程中第一个参与,也是第一个吃到肉的人。
上前拍了拍蔡瑁的肩膀,让他起来,然后李易说道:“你们都知道,如今长线一线的盐运,我让蔡太守在负责,是官营,也不是官营,因为其中获利,一共分了三块,我,荆州府库,还有就是蔡太守,或者说蔡家。”
“其中具体比例,还不是说的时候,但诸位要知道,自从蔡太守去了长沙,这几年卖盐分得的钱,已经足够将他给我留在荆北的田地买回来了!”
听李易说了这个,有些人茫然不解,毕竟他们不是荆州的,虽然听说蔡家势大,却不知道到底有多大,可荆州本地人就不淡定了。
也不知道是因为不可思议,还是故意增强李易话语的说服力,蒯越出声问道:“如果是蔡家全部田地,就算没有万亩,也相去不远了吧?”
蔡瑁不满的看了蒯越一眼,没有承认,可他也没有否认。
登时,许多人心里内心都是齐齐一震。
现在的地价最贵的,就属荆州和益州,结果蔡瑁几年就赚了几千亩地出来,这是旁人多少代拼死拼活都攒不下的家业啊。
于是,众人脸上不再是只有不安和不情愿,少数人,尤其是年轻官员的脸上更是出现了明显的意动。
看到这一幕,李易的心里也终于松了口气,很长时间了,他都没有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劝说别人,改变别人的思想,只是片刻口舌,居然他感到一阵疲惫,不过,更多的还是兴奋,因为最艰难的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
第751章 兴商
鹰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自古以来,当权者都是重农轻商,这点没错,因为农为国家之本,而商人逐利,重利轻义,甚至为某利益不择手段,贿赂官员、投机倒把,坑开百姓,自然也就为人不喜,甚至,一旦天下人都如商人一般,人人眼前只有利益,那便是世风日下,道德崩坏,王太守,你说是也不是?”
李易再度开口,并向王朗提问,在场人中,论书本上的学识,王朗也算是最顶尖的几个人之一。
“主公所言甚是,所以,所以属下才担心啊!”
王朗躬身,声音虽然有些发颤,却也异常坚定。
尽管王朗已经有点怵了,但一说这个问题,还是有些忍不住。
李易先是点头,然后又摇头,说道:“这个说法没错,但是,却不全面。”
“天下的百姓,若无道德教化,若无律法约束,他们能够安生种地缴纳赋税?不能,就算有些人想,旁人也不会让他们如愿。”
“所以,在我看来,商贾与百姓并无差别,只是缺少约束罢了,而很不巧的是,曾经的上位者觉得他们难以约束,左思右想,干脆就弃了约束,不过在此之前,他们没忘记用棍子敲断了商人的腿,这样一来,就算不约束,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这根本就是因噎废食,所以,我会改变这一点,也会亲手参与其中。”
“就比如白纸,让它在大汉真正的普及,离不开商贾在其中运作,但你们之中从来都没人反对或者抱怨,我相信,除了这件事是我一手操持,你们不敢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件事情对天下人有益,于百姓教化有大帮助,将来纸张价格落下,纸质书册推广,替代竹简,益处更大,是也不是?”
众人恍然,确实,在李易拿出纸张的时候,他们光顾着高兴了,至于李易拿这东西出来卖钱,虽然有人想过“逐利”二字,但对比纸张带来的改变,他们也都下意识的都忽略掉了。
“所以,你们都以为商人卑劣,只看到商人重利,怎么却不去想一想,好好发展这件事,让其走上正规所能带来的益处,尤其是对百姓的益处!”
李易指着蔡瑁说道:“就荆州来讲,虽然盐价浮动不定,但以粟米做比,以往一斤粗盐大体要五十到六十斤粟米来换,袁术兴兵的时候,甚至到过七十多斤,而现在呢,已经压下了差不多一半,三十斤粮食就能换到一斤盐,对比以往几百年,最便宜的时候也不过如此。”
“而且,今日我在这里告诉你们,现在天下还未平定,许多事情都有掣肘,等真正的天下太平之后,盐价还会继续降,可是,想要将盐价压下去,就离不开商贾运作,从沿海晒盐,再到运输贩卖,只有让这个过程体系不断完善,成本才能一步步降低,百姓才能吃到更便宜的盐,这是什么,这难道不是商贾体系发展带来的益处么?”
王朗躬身道:“主公仁心,属下钦佩不已,只是,商人逐利啊,一斤盐若能换五十斤粮,他们岂会舍得只换三十斤,让这民生大事落在商人手中,百姓可能获利一时,日久必受苦难啊!”
李易失笑道:“王太守所言甚是,可是,你怎么不去想想,我李某人麾下兵马数十万,我如果定规矩,一斤盐换十九斤米,谁敢卖二十斤?”
登时,王朗哑口无言。
李易继续说道:“以往商贾之事,官府难以约束,因为只看商人本身,而非商贾之事根本,只要官府足够强势,定下规矩,限定货物上下差价,严明税法,哪个再敢胡来,直接杀了抄家便是。”
“更何况,最最重要的是,但凡涉及到民生根本之事,我都会交给诸位去做,而且,我亲自也会参与,你们说说,这还能出什么乱子?”
李易深吸口气,道:“还是以纸张做比方,这造纸工坊是我一手建立,现在所得也尽数归我所有,但今后,我会从收益中让出五成,其中三成,作为奖赏,计算功劳后赠与有功之臣,这个份额可以是最终收益,也可以是如之前说过的某地的经营权限等等,具体细节还要之后再做仔细商议,但我可以保证,万户侯的所得,绝对要比一万户百姓缴纳的租税多的多!”
“怎么样,这样你们可还满意,若有疑问,尽管开口。”
李易看着众人,被他目光扫过,第一时间,郭嘉、典韦等人最先站了出来,说道:“属下没有异议,全凭主公做主!”
紧跟着,蒯越同样表态,不过,蒯越之后又加了一句,说道:“敢问主公,剩下那两成是作何打算?”
李易笑道:“余下的那两成,稍后再说,不过,你们或许还能从中再拿到一份。”
蒯越拱了拱身,没有再多言。
之后,糜芳问道:“主公,此事是是否只有白纸一项,还是说,有其他选择亦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