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

第57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要说太真和寿王年岁相当,若是聘为寿王妃,也不辱没了她,可君礼当日分明是对此极其不喜,甚至还为此特意求过我,务必想办法阻止此事。而且我自幼长于帝王家,更是知道这王妃有多不易为。再者,十八郎固然相貌俊秀仪表堂堂,可在女色上头也是学了阿兄,风流倜傥,身边受宠的宫人少说也有十余人,玉奴这王妃须不好当!可杨家人对此却热衷得很,今天又请了她回去。唉,太真即便入道为女冠,可女冠又并非比丘尼,我真怕对不起君礼的托付!”
在固安公主心里,她生母早死,尽管生身父亲还在世上,更有嫡母蓝田县主和诸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但于她而言,那些人都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已,全无半点情分,这世上真正的亲人,便是杜士仪这个义弟。所以,他的亲朋好友便是她的亲朋好友,他的徒弟也就是她的徒弟,更何况当初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和司马承祯带着玉奴北上云州,她曾经带着他们尽览风光,对天真烂漫的玉奴也喜爱得很。
即便如今皇太子的东宫储位岌岌可危,倘若武惠妃最终谋划成功东宫易主,玉奴便可由寿王妃一举变成东宫太子妃,可她丝毫不觉得这就是好事。
大唐历来那么多太子妃,可有一个好下场的?一个都没有!不是随着被废的太子而沦为庶人,就是纵使能由太子妃而册为皇后,被废而终,再然后还有如韦后这样乱政被杀的!
所以,等跟着侍女来到了玉真公主为自己安排的居处,她就派张耀出去打听玉奴的近况。约摸大半个时辰后,张耀就匆匆回来说:“太真娘子回来了!先去见了观主,观主告知她贵主如今暂居安国女道士观,所以她大约一会儿就会过来向贵主问安。”
正如张耀所说,只不过片刻,玉奴就匆匆来了。虽是一身女冠的打扮,可穿在她的身上,却越发衬得她肤白如雪,玉容如画。两人一别多年未见,固安公主一见她顿时又惊又喜,竟是起身疾走了几步,忘情地按住了玉奴的肩膀。
“一别就是八年,好孩子,没想到你这么大了!”
玉奴母亲早逝,父亲也已经过世数年,虽有姊妹,可嫁人的嫁人,尚小的尚小,叔父杨玄珪固然对她不错,可终究隔了一层,婶母就更不用说了,还不如玉真公主待她真心。此刻听到固安公主这流露真情的话,她忍不住泪盈于睫,张了张口后,许久方才吐出了姑姑两个字。这一声姑姑叫得固安公主心都化了,一时紧紧把人拥在怀里,足足好一会儿,她方才松开怀抱,却又拉着人到自己身边坐下。
“这些年可还好么?”
“嗯,我很好,让姑姑惦记了。”玉奴习惯性地这么答了一句,却见固安公主倏然目光转厉,她顿时愣住了。
“不要骗我,观主什么都对我说了!”固安公主直截了当戳破了玉奴的谎言,见她果然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慌乱,继而就低下头去,她索性伸出手把人揽在怀里,“你师傅和师娘,一直都很疼你,你师傅知道我要回京居住,更是托付我,一定要让你平安喜乐,不为他人左右。就是适才观主字里行间,也全都是不赞成那件事的。玉奴,只要你不愿意,纵使竭尽全力,姑姑也不会让你去当什么寿王妃!”
“姑姑……姑姑!”
这一次,玉奴终于忍不住簌簌掉下了眼泪。这次回去看叔父和婶母,她的姊姊们全都来了。大姊玉卿也好,三姊玉瑶也罢,一提到武惠妃的打算,全都是喜形于色,明示暗示全都是让她一定要答应。就连口中说什么一切都随她心意的叔父,说的也都不外乎这桩亲事若是能成的好处。可相比这些,她心烦意乱从杨家出来,漫无目的四处乱走,最后找了一家僻静的道观想要散散心时遇到的那个人,听到的那番话,才是让她真正委实难决的。
“别哭,别哭,若是有什么话,尽管对姑姑说!”
知道杜士仪能叫固安公主一声阿姊,自己尽可以把那些难题都倒出来对她说,可是,想想那人的告诫,玉奴最终咬了咬嘴唇,却是低声说道:“多谢姑姑关切,我……我没事。别因为我的事,让你们这般为难……”
“为难什么,女子一生最怕的,便是嫁错人!我已经无可挽回,你师尊是因为不想挽回,你难道不想像你师娘一样,嫁一个最出色的男子,平安喜乐度日?”
玉奴拼命摇头,最终突然使劲擦了擦眼睛,竟是就这么站了起来,低着头说:“总之,姑姑不要担心我的事了。”
见玉奴就这么扭头奔出了屋子,固安公主顿时愣在那儿,心中飞快思量了起来。那些出身尊贵而又相貌俊朗的男子,尤其是如寿王李清这样得天独厚的,素来是两京官宦人家嫁女的理想对象。而当今天子为皇子选妃,往往择选的都是看似名门大姓,父祖兄弟的宦途都很平常的,从这一点来说,玉奴自然不会不够格。至于武惠妃的私心是如何想的,她就是用脚趾头也能够想到,不外乎是借助婚姻,为寿王李清外结强援。可是,李隆基为何会对这样一件事仿佛不闻不问?
而玉奴一路飞奔,直到把房门反锁,将自己关在房里,她才软软地就这么坐在了冰冷的地上。
“大帅如今看似节度一方,风光无二。可十年后,大帅不过四十出头,正当盛年;二十年后,大帅不过年过五十,大抵朝中宰相,也少有刚过五十便入政事堂的。所以,十年后则何如?二十年后则何如?便是圣人不忌,安知旁人不会暗怀嫉恨?便不说其他,只说娘子婚事,焉不知是某种试探?娘子若为己着想,为大帅着想,还请将此事等闲视之,顺其自然,只听圣命即可!”
顺其自然,只听圣命?也就是说,她只需要乖乖等待天子表现出真正心意就好?
玉奴扶着地面艰难站起身,跌跌撞撞上了前去,找出了那一把昔日孩童时习练所用的琵琶,一来二去调好了弦,继而便拨奏了起来。在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中,她想到幼年时杜士仪教自己琵琶的情景,想到了他带着自己见神仙师娘的情景,想到了从雅州扶柩归来时,从者谈及父亲在雅州那数年间,踌躇满志施政一方,叹息平生幸得遇伯乐的情景……不知不觉,她的眼泪已经糊满了眼睛。
她在背后也曾经听说过一些流言蜚语。比如说天子将苗延嗣派去陇右任采访处置使,也有制衡杜士仪的意思;比如说如今政事堂三相之中的李林甫,和杜士仪便是对头,故而对其深忌;比如说,武惠妃这一次婚姻之议,不止是想聘她为寿王妃,其实要紧的是,打探明白杜士仪的真正心意,看他是否在暗中支持如今东宫中的皇太子;至于天子的心意,那更是说不清道不明……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事情她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即便帮不上远在陇右的师傅,可她至少不能拖后腿绊住他的脚步!她不能光是听天由命,她至少得真正直面那位至尊天子!
第795章 杜氏幼麟
三月的鄯城,恰可见麦田中一片绿油油长势喜人的青苗,忙碌的农人们耕作其间,大道上偶有车马行人经过,一片安宁的景象。
当一行大约七八人勒马在一处路口停下的时候,为首的两人环顾左右,最终对视一笑。
“一年多了,鄯城上下风气一肃,一圈转下来,就只听得你这鄯城令颇得百姓称赞,崔十一,治民有术啊!”
“那是自然,没见我连什么御史拾遗补阙郎官全不想当,宁可到这西北来?”崔俭玄嘿然一笑,神采飞扬地看着这一片农忙景象,眸子中流露出了难得的异彩,“之前我和十三娘回洛阳的时候,悄悄拐去登封,去了一趟嵩山草堂拜见卢师。你是没见那儿的情景,大家可是争相来围观,我被人围得水泄不通。而后见到卢师,卢师问我志向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回答他的。我知道自己没有经世济国的本事,只要能够让一地百姓得安乐,我就心满意足了!”
说到卢鸿,杜士仪不觉问道:“卢师如今年事渐高,身体还好吗?”
“瞧着却还精神矍铄,健朗非常,只是眼睛虽当年医治过,现在还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崔俭玄幼时不喜读书,跟着卢鸿却不由自主学了很多东西,对这位师长自是敬重备至。一想到如今他们这些从学于门下的弟子,如今都天各一方,他顿时觉得心头沉甸甸的,“你我之外,三师兄即将就任妫州刺史,大师兄还在代州开他的雁门书院,颜清臣也已经入仕为官,当年旧人,几乎都已经不在嵩山了。我们虽每岁问候,可终究不能侍奉左右。”
杜士仪同样感伤,但他还是很快就打起精神笑道:“好了好了,要是卢师在这儿,必定又要责备你这小儿女之态!并非侍奉身侧就是有心,卢师若非希望能够教出学以致用,爱民如子的弟子来,又何至于宁愿自己推拒入仕,只在草堂中教书育人?”
嵩山的话题就此打住。不论如何,卢鸿的弟子们才俊辈出,这位号称嵩山真隐的隐者,早已是各方名士到河洛之后首选要去拜望的对象。其名也重,其才亦高,那犹如一泓清泉似的老者,早已凭借师道尊严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人令侍从暂且远远散开,这才说起云州人马在突厥王帐覆雨翻云之事。尽管崔俭玄在一年多前就已经从怀仁令上离任了,可他在云州时就一直都是集议的核心之一,再加上又是自己的妹夫,所以杜士仪也没有瞒着他。
果然,崔俭玄听完之后立时喜形于色,击节赞叹道:“好个岳五娘,真真是巾帼英豪,这样一来,突厥四分五裂,北面压力大为减轻,吐蕃又俯首称臣,契丹人几乎被张守珪打得四分五裂,这太平盛世又能延续几十年了!”
不是未卜先知的人,看到如今这四境一片大好的景象,无不会生出这样的认知。就连如今节度陇右的杜士仪,也不免会有这样的错觉。可是,他更清楚的是,吐蕃的臣服只是一时的,安西四镇和河陇这块肥肉,西南面的这个大敌无时不刻不心怀觊觎;而突厥的四分五裂,也给了昔日臣服于突厥的各大部族崛起的机会;至于契丹和奚人,也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就能够完全折服的,黑水白山那土地,终究不是大唐兵马熟悉的地方,不可能深入为战。
一旦天子因军功赫赫而生出了骄矜之心,四面开战穷兵黩武,而朝堂上的宰辅又暗怀私心,二十年后那一场席卷天下的大战能否避免,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崔十一,不日之内,南霁云就会转调鄯州,任临洮军副将。”
“咦?正明要来?这敢情好啊!”崔俭玄对于云州诸人的感情自然非比寻常,此刻顿时眯着眼睛笑了起来,“正明从当年起最敬服王忠嗣,倘使能在王忠嗣之下为副,他只怕会高兴得跳起来。你这两年在鄯州站稳了脚跟,终于开始一个个把自己人调来啦。说吧,他之后,下一个人是谁?”
“没有下一个了。”
“嗯?什么意思?”
从当年复置云州,杜士仪担任云州长史判都督事开始一直到现在,云州的班底一直都是以他的亲信为主,别人根本插不上手去,至今已经快八年了,却也到了极限,故而方才有他趁着突厥内乱不惜火中取栗也要尝试一搏,而固安公主则自请回京以安君心。他调一个崔俭玄为鄯城令,调一个南霁云为临洮军副将,这还不算出格,若是再一个个把亲信调来左右,那就太明显了。好在如今他在朝中有人,他还能够为那些将人生最好岁月都投在云州的人安排一个好去处。
而且,相比欣欣向荣的云州,他对代州本地士族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别人难以察觉,这才是他在河东的真正根基所在!至于云州,继任的官员们总不成去杀鸡取卵,对某些商贾如何,而他在云州军中的根基,是众多的士卒和底层军官,这也不是轻易能够动摇得了的!
和崔俭玄一块巡视过如今鄯城的屯田,回城之后,杜士仪自然少不得和崔俭玄杜十三娘夫妻小聚吃了一顿家常饭。军中的精英堂已经开了,崔俭玄的长子崔朗和崔朋,如今都和杜广元一样一起在其中学习文武。鄯城和湟水之间路途并不遥远,一日可达,崔俭玄不能轻离,两个儿子寄住都督府,每月回来三日,杜十三娘思念孩子常常来湟水,王容也不时来鄯城陪她说话,姑嫂两人走动得勤,感情自然而然就更好了。
这会儿便饭过后,杜十三娘突然掐指一算,忍不住皱了皱眉:“阿兄,你这时节出来巡视,都督府中的嫂子可是眼看临盆在即,你就不担心她?”
“我出来时,大夫也好稳婆也好,全都刚给幼娘看过,道是应该还有五六日左右。”嘴里如此轻描淡写地说着,但实质上,因为这次巡视是开春时节的惯例了,杜士仪总不能拿妻子待产当成借口拖延着,更何况赤岭那边还要遣人去看界碑情形,免得吐蕃那边有人暗中耍奸,石堡城更是重中之重。于是在行动上,他很快就表现了出来。饭后在鄯城县廨中留了不到大半个时辰,他便打算回程了。
崔俭玄和杜十三娘将他送到门口,正在告别之际,就只见一骑人风驰电掣地过来,到县廨门前险险勒停,甚至连下马都顾不上就嚷嚷道:“大帅,府中夫人已经临盆了!”
怕什么来什么,此话一出,杜士仪脸色立刻就变了。不止是她,就连杜十三娘都登时倒吸一口凉气。而崔俭玄不觉惊呼道:“这么巧,这时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