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骁将

第224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这不单单是因为诸葛亮的文武过人,更因为刘备的“放纵”,毕竟蜀汉之中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可不单单是诸葛亮一个,坐镇荆州的关羽,督领荆州诸事,帐下文武同样是任其夺于。
在刘宪看来,刘备这就是有些文武不分,或者说是因为早期帐下武重文寡,问计定策时都是文武齐商,又都是武将挑大任,养成的习惯到了大业有成时也没改过来。他是习惯性的把帐下亲信武将放到一个个独挡一面的重要位置上去,而不是像曹操那样只让他们领军,民政另托于人。
身为臣子,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自然是畅快淋漓的好事,可在刘宪看来这同时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和危险。
纵览古今,几乎所有历史名人,生前,人们对之总是或褒或贬;死后,随着历史的复杂演进,其所受毁誉也多有变化,甚至全誉全毁,尖锐对立,而又时反时复。但也有一人,其生也倍受赞叹,其死也尽享美誉,这人就是在中国被誉为“智慧之化身”的诸葛孔明,一个不是神明的神明。
便是那被历朝历代遵崇的关老二,论声望都要低上一头。为何?
这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的文治武功,还因为他的忠心耿耿,身为丞相,举国军政操于一手,想要做些谋逆之事,不管成败如何那都是易如反掌。
但他是怎么做的呢?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说了这句话,也做到了这句话,便是连他的儿子、孙子(诸葛瞻、诸葛尚共死于绵竹之战,另外张飞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等人)以及选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也都做到了这些。
蜀汉从建立到灭亡,四十多年间一直有权臣而无逆臣,朝中安定平稳,大权操于后主之手,但是这“忠贞”二字远胜被司马懿寡夺的曹魏和孙权死后混乱不朽的东吴。
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背负的重任,刘宪是万万担不起的,他也不想担。所以,他只愿做一个单纯的、本分的武将,去沙场争锋理军国大略,而不去参合政事。
第三卷生死几丈夫一百四十一章凤雏庞士元
随着淮南之地的交割完毕,柴桑大营的江东精锐北上,建安十三年的这场南北大战终是落下了帷幕。虽然最后孙刘两家因移民一事闹的极不痛快,但他们终归笑到了最后。
刘备由半年前的客居新野,一跃而成今日的独掌荆州,为天下瞩目的一方诸侯,可以说是这一战中获利最丰厚者。
而江东也得了淮南这块日思夜想之地,为向江北发展打下了深厚良基。
唯一失落的应该就是曹操了,眼看着刘备这个被自己视为生平大敌的家伙日益壮大,却苦无一策,这让半年前还“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的曹丞相如何甘心,但不甘心他又能如何?南征的五十万大军悉数丧尽,北地再是丰厚,想要筹措出一支大军来也要一定的时间不是。
年月转到了建安十四年春,天下间大局却是风平浪静。
“吁……”一勒马缰,青骢马四蹄一紧,钉子般的扎在了那里。
“刘将军来了,小的这就去通报主公。”守门的白耳兵一见刘宪,一人上前来牵马,一人转身进的府去。
“军师可曾回来了?”一边把马缰交给眼前的白耳兵,刘宪一边问道。
自从淮南军民迁徙之后,刘宪就一直屯住在公安历练新兵。但荆襄总归是荆州的繁华所在,尤其是襄阳,治所不可废,刘备、诸葛亮等一般人早在去年末便已经开来了襄阳。
待到大地回春,刘宪就准备好好地给诸葛亮说道说道庞统的事情,这赤壁之战都结束小半年了,庞统却一直窝在柴桑给周瑜做功曹,这可不是个事。每一想到这个来,刘宪就有些心惊胆跳,心里头总觉得不是个事,放心不下。
可没想到他自己腾出了空,诸葛亮却要去按察南方五郡(江夏连同荆南四郡)。等刘宪得到消息时,诸葛亮已经过了南郡赶去了武陵。
前日他在军中接到消息,说道诸葛亮已经从江夏转回,刘宪立刻就跨马飞奔了过来。
“军师已经转去了竟陵防线,将军要见怕还需等上两日。”这白耳兵倒是知道消息。
“转到竟陵,莫不是翼德出了什么岔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