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争论,法正没道理,放到开始时刘备完全可以轻轻敲打他一下,然后再给黄权一个甜枣安抚安抚,就是过去了。可现在两派已经要闹了起来,这个时候再去敲打法正,反倒会让本土派产生某种不该有的想法。
刘璋为人暗弱,十几年来益州士卒门阀受其纵容,势力猛增不止。在川南一些郡县的太守、县令根本就是地方豪门的家主,要是再让他们猖狂起来,那可就是麻烦了。
而在此之前,那些地方士族的作为已经让刘备心生怒火。趁着二刘无暇顾及,那些没被战火波及到的士族门阀大肆圈占土地,收押奴仆,更过火者直接搬空府库钱粮。如此作为,刘备怎能不恼!怎会不怒!
会帮黄权等本土派讨公道才是怪事。
想一想年前的益州,“国富民殷”。而现在,不过才打了小半年的仗,殷实的益州财政居然有些显得捉襟见肘了。
要知道,历史上刘备夺川可是打了整整三年,这才将益州储蓄消耗殆尽,致使军用不足。
刘备已经就此事召集众议,其中刘巴(其与黄权都是刘备亲自上门请出的)不屑蜀中豪强作为,为刘备献出了生平第一策——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
这就是说——以合法的政府经济手段来搜刮地方豪强的囤积多年的财富。其中的“铸直百钱”,简直就是对地方土著豪强赤裸裸的经济掠夺。
那奏本诸葛亮还特意抄录了下来,最后一句是“数月之间,可使府库充实”。
这一上表,让本就有些激化的本土派、东州派矛盾更加尖锐,理由——刘巴也是外乡人,即东州人,按划分算是东州派。
第三卷生死几丈夫一百七十九章益州豪强
“黄权,法正,诸葛亮”,刘宪凝视着手中的书信,久久才放下。“太快了,发迹的太快了。”
从新野到荆州,再从荆州到益州,三年间刘备集团跨前了两大步。在这进展神速而背后,代表的便是根基不稳。
嫡系老班底,大猫小猫三两只,赤壁战后仅依靠这些人根本就无力统治如此多的地盘,所以刘备集团进行了第一次大举扩张。而诸多新人(荆州本地人和南下的中原士子)的加入,也造就了目下以诸葛亮、庞统为首的文政系实力最为雄厚的荆州派。(徐庶早于诸葛亮,又不是北方人,算不上真正的荆州派。可他又与荆州关联深厚,自然就成了沟通荆州派与关羽的最佳人选。)
从荆州到益州,又是一口吃成了胖子。大批投效的蜀地官吏和地方士族,自然而然的组成了两个刘焉父子统治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派系——益州本土派和东州派。
可以说,刘备在占领益州之后,其统治集团内部除了起兵之初跟随他的心腹旧部外(元老派),主要存在的就是这三个派别,荆州集团,益州旧有的东州集团和益州集本地团。
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首,庞统副之,主要包括刘备在荆州时加入其集团的荆州人士,如马良、伊籍、马谡、廖立、巩志等;东州集团(换首领了)以法正、李严为首,主要班底是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维持其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军事保障;益州本土集团则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构成,以张松、黄权为代表。
早在刘焉父子统治时期,东州集团与益州集团之间矛盾就已经激化。早在建安初年,南阳、三辅(雍州长安一带)百姓流入益州数万家,刘焉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待到刘璋继位,其人性情宽柔,无威略,东州军民侵暴益州百姓旧民日盛,刘璋屡次下令皆不能禁。以至于政令多阙,益州颇怨。
其间的龌龊杂事,让刘宪都怀疑,这是不是张松背主的诱因之一。
而且益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中原地区、甚至荆州、江东地区相比,均相对落后;加之刘焉父子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在军政上多加扶助,如吴懿、李严、雷铜等都是中原人氏,使得益州集团(士族门阀为主)因自身因素无法与张任为首的本地军要(寒门出身)连为一体的同时,也让东州集团拉起了一股略微逊色于张任等人的武装力量,从而使得益州集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刘备入益州之后,东州和益州集团在对待新政权的态度上不尽相同。东州集团中很多为荆州人士,如李严、董和、霍峻等,因此东州集团同荆州集团有一种地域性的内在联系,对荆州人士占多数的刘备集团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益州本土力量由于其本身未形成统一的强势集团,故对刘备集团存在两种态度,一部分人意倾向于刘备,如张松,以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对于刘备集团持有较强的对立情绪,前有王累,后又黄权等。
其益州本身的利益争纷使得本土派和东州派矛盾一直尖锐,尤其是西川初定,刘宪、关羽、张飞为首的元老派牢牢地把持着军中大权,诸葛亮、庞统等西来的荆州派又位居高位,主持中央,益州本土派和东州派只有靠着地利优势争夺地方。
三个层面中,唯有这个地方大权是一个馒头两个分,不起纷争才是怪事。,何况他们之前还有很深的矛盾。
全盘考虑了一片,刘宪感觉自己脑门子生疼,玩政治可远比打仗来的费脑子。
可即使这样,他也没得出一个像样的结论。法正该不该受罚?刘巴的提议该不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