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天水郡后,刘宪军一路直行军,连续过了鸟头、薄落谷、开头山等可做阻碍之地,直到眼前的凡亭山下才是第一次见到了安定郡前来堵截的兵马。
一点都没放在心上,刘宪心态那是轻松的要命。曹军自身在安定、北地二郡的实力就极弱,之前韦端任刺史时主要兵力都是集中在天水与陇西、武都三郡,那安定和北地简直就是被遗忘的角落。
韦康继任他父亲的西凉刺史后。兵力分配“曹随萧规”,对安定、北地二郡同样没有什么加强,便是在西凉军首战大败之后,趁机扩充地盘的曹军西凉刺史部也没有把兵派去那两郡。
就像当初韦端孤身前来天水一样,虽然长安的曹军算是他的后台,可与韩遂、马腾的实力相比,相差的太过悬殊了。所以,与马韩二人夺底盘的手段不同,韦端运用的手段没见过一滴血,仅是以他个人的才学和魅力来带动起一批暗暗对马韩有些不满的士族门阀之人。再以实力逐渐增强的曹操集团为相引力,慢慢的将凉州东部数郡的士族门阀力量凝集于自己一身,通过凉州(东部)各郡的士族力量来控制到地方,以最终达到影响凉州局势的地步。
曹魏在凉州东部的统治根基,那就是士族门阀。所以,相应的他也要给这些士族门阀相对等的地位。有了地位官职,那士族就可以自行召集人马,组建部队,只是因为那两郡人力实在薄弱,相比而言他们自身的军力在曹军中太过渺小了。以至于,韦康根本看不入眼。而能够威胁安定、北地二郡的兵马——西部鲜卑和南匈奴又都是曹魏名义上的臣属,韦康料定西部鲜卑和南匈奴不敢擅自挑衅曹魏集团。所以既不派兵去那两郡驻扎,也不从那两郡抽调兵马,只让他们保持一个自给自足就行。
安定郡三千兵,北地郡两千兵,和两郡之力才了五千兵马,韦端好歹是一州刺史,如何看的入眼?
便是开始时的庞统、刘宪也都认为:此两郡,可传檄而定。
但让刘备集团一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庞统以“西凉刺史”身份发出的招降书竟然被安定、北地二郡的军政官员弃之如敝履。他们似乎根本就不在乎庞统以及他身后的刘备集团,打算跟着曹军一条道走到黑。
安定太守梁宽,郡尉庞恭;北地太守傅干,郡丞杨会;在夏侯渊兵马东侧后的一个月内,不从招降书,还集两郡之兵与一处,再加征发新兵三千余,共八千军力来与刘备军相抗。
这真是在让刘宪和庞统大惑不解。士族都是个什么德行,他们可是清楚得很,那是把家族看得比主公更重的一群人。梁宽、傅干如何会这样的替曹操卖命?
梁氏、庞氏,安定名门,但也不过是近几十年才崛起的,因为老一辈的名门士族都在汉羌的百年拉战中慢慢灭亡了。可傅干却是不同,其先祖乃是“诛杀楼兰王”的传奇英雄傅介子,名臣之后。
傅氏一门,灵州望族三百年,在北地根深蒂固。尤其是傅干的父亲傅燮,对迁居凉州的羌族百姓有大恩,其虽在傅干年小之时就以身殉国,却也使得傅氏一门在凉州更加的为百姓所敬重。便是至傅燮之死的罪魁祸首马腾、韩遂,十几二十年来对灵州傅氏一门也同样没有半点过分的举动。
梁宽、庞恭可有可无。但傅干却是不容有失的,他是刘备军短时间内稳定北地、安定二郡的必须品。
现在却都搅和在了一起,竟然真的举兵相抗。到底是为什么呢?
刘宪想不明白。
大军停止前行,寻了处合适安营扎寨的地方,两万大军立刻开始忙碌了起来,而一批批探马斥候同样也撒星星似的四散而出。
“报——上将军。”不多时,一名斥候近得刘宪身前,单膝跪倒在地,禀道:“禀上将军,凡亭山上曹军约有五千上下,为首将军旗号打的是一”韩”字。”
“五千兵,韩姓将领?”刘宪脑子里立刻回想起一个人来,嘴角不由的一翘,梁宽、傅干竟然派了这个人来。
是谁呢?韩德也。
既然目标锁定了凉州东部,那这几郡的头面人物刘宪当然要查探个清楚。在出兵之前,韦康一众人连同安定、北地二郡的一班军政官员,刘宪是悉数记在了心里。这其中显然有些是他“带点印象”的存在,就比如说安定郡的两员大将,韩德、胡遵。
说起韩德,那就不得不提一代枪神赵子龙来。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
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凤鸣山下,赵云七旬老龄。一杆长枪依旧神勇莫敌,一人接连挑杀了韩德父子五人,烈烈威风不倒。而同时也让《演义》的诸多读者,深深记住了韩德这一家子倒霉蛋。
不过现在,赵云年还不足五十,则时间距离当年凤鸣山一战还有二十多个年头,韩德虽有了四个儿子,却都是儿髫之年,离上阵杀敌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