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骁将

第595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父亲。”强强压下心中的高兴劲。刘庆欺身到刘宪跟前,小脸上满是讨好的笑容,又夹杂着一点小心和害怕的说道:“有个事想让您帮忙。”
“您看能不能跟管囚营的人打个招呼,把里面的一家子人给放出来?”刘庆年纪不大,可对成都城却是了如指掌。他现在虽然每日都有骑射书文要学要联,可毕竟是没人督导的小孩,书文学习的时间也不太长,所谓骑射在刘宪、黄忠离开成都之后,更是他与黄裕说了算。
黄裕是黄忠的孙子,年纪要长刘庆三岁。他父亲黄叙自幼体弱多病,多亏了刘宪串联起华佗再加张仲景,两大名医联手这才把他的小名拉回。然而黄叙到底是荒废了,老黄忠一身武艺和那绝世箭法他是没那个福分继承了。幸好多年的病秧子生涯没有太多的损坏到黄叙的身体机能,结婚之后育有一子一女,这其中的一子便是黄裕。老黄忠,儿不承父业,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辈上了,自幼就左手栽培小黄裕。也正是因为黄忠苛刻的要求,才使得刚刚随他习箭的刘庆每日都被整的哭爹喊娘,手臂都抬不起来了。
今年北线战事激烈,黄忠引兵汉中。他的离去使得黄裕得到了丝解放的机会,虽然与刘庆在一起的这一年时间并没有让二人的骑射、武艺(黄裕)荒废下去,可比起之前那两年,委实是轻松了许多。
十一二岁的黄裕,长年的打熬身体使得他身形很是健壮,看起来就像是十三四岁的少年一般。这样大的年龄,正是好动好玩好奇的时候。前半年,他与刘庆二人算是把成都城给转熟烫了。等到秋天到来,随着天水等凉州地方的被攻陷,一大批俘虏被押往了汉中,可刘备也不是带着作弊器,不可能三言两语的就把杨阜、苏则等人尽数说服,虽然有些成果,可对一些“不合作”人物,刘备也只能带着他们回了成都。
这批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影响力也是有家眷的人,刘备没大手一挥把他们全部关进囚牢,甚至没有太多的去限制他们的自由,只要不出城,成都随便他们转(家眷不行)。把他们全部安排在成都南城的一个胡同中,简单单的派了一屯精兵看守。
这地方,有兵,有看守的意思,且也可以半自由出入,在成都民间传开后就被戏称作是“囚营”。
听了小家伙一番解释之后,刘宪眉宇不由得一皱。据他所知,苏则、杨阜那一伙人到现在还没有被刘备收服,算是和刘备军给顶上了,那所谓囚营。里面的人物分量都不轻,是绝不能轻易放出来的。
这小家伙怎么就……
“那里面有个小子诶,年纪和裕哥差不多大,使得一杆长枪好不厉害。裕哥跟他较量了三次,一败两平手。那小子浑身上下没几两肉,吃的也不好……”刘庆脸上满是敬仰的神情,在他看来,吃喝不足的情况下还能和黄裕打平手,那是非常的厉害了。
要知道,黄裕年纪虽然不大,在刘备集团上层阶级中的名声却是不小。张飞可是亲口对外说过,张苞不如他。在黄裕这样大的年龄时,论武那不是对手。
“这人叫什么名字?”刘宪脑海中第一个回荡起的就是“姜维”,据他所查到的消息,姜维乃是建安七年(202年)出生的,过了年正好十二岁,比之黄裕笑了几个月,年龄正是对口。
“那家伙姓姜,是囚营里面官最小的姜冏的儿子。”不愧是生活在官宦家庭,刘庆这么小的年纪,对“官”的印象却是极明了。
他和黄裕在得知囚营细情后,心中就对这批人产生了好奇,尤其是刘庆。俘获这些人的就是他老子。这些可是跟自己老子作对的人。自打记事以来,他心目中的父亲就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胆敢与他父亲作战,他要看看这批人有多大的胆子。
结果,在不甚大的囚营中,刘庆和黄裕不怎么找就看到了拎着一杆木枪练的正是刻苦的姜维。
黄裕见到一个年级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孩,还是正在练武,当然是有些兴奋。上前没搭几句话,二人就摆开了阵势。姜冏对自己的儿子很是下工夫,再加他自己本身也是武将出身,囚营中虽禁止用真家伙却也挡不住他用菜刀削出各式的木质兵器来。
大刀对长枪。黄裕第一战有些轻视姜维,感觉他枪练得不错,却也仅仅是不错而已。然开打之后,姜维却是扎、刺、挞、抨、缠、圈、拦、拿,一杆长枪使得急如骤雨,杀的准备不足的黄裕节节败退,其间虽竭力顽抗,却也最终没能挽回败局。之后一段日子中的两战,黄裕准备充分与姜维斗得是旗鼓相当,各不分弱。只是这两战中,姜维的表现明显是后劲不足,其第二战中因为他最初一开始就秉足了气力进攻,结果四十多个回合之后却没能向第一场比斗那样拿下,反致使自己后进气力不足,差点被黄裕一刀取胜。
一段日子的相处后,黄裕、刘庆已经明白此刻姜维一家的处境,他老子姜冏讲义气,死跟着杨阜、苏则等一班人受罪。每月只有成都县发放的一担粮食(按人口),虽然饿不着却也是吃不饱。
如今的囚营中,过的最苦的就是姜冏、姜叙等一班武将。反倒是杨阜、苏则等人,在短短月余时间内就“顽强”的适应了新环境。几人赫然在城南的一家私学中找了份工作。
随着刘备集团科考制的产生,川蜀各地学风大兴。加之刘备集团有意加深自己在川中的影响力,是以靠例太学,于各县、各郡设置官办县学、郡学,以及川中最高学府——州学。甚至为此新增设一类官员,乃是刘宪说提议的督学。这是他回忆影像中满清所实行的学政、学监什么一类的东东,给参考出来的。不过现在是把名字改上一改罢了。
因为科考利大,它升官速度快,又受刘备集团上层建筑所重视。以至于不仅让寒门中人两眼冒精光,就连荆川二地的士族子弟也眼红不已。尤其是参加文武科举并金榜题名的不乏有士族中人,受这类先例影响,使得荆川二地不知什么时候兴起了一个论调——给人断才,唯科举论成败。有没有才,科场上见分晓。现今的士族子弟多是轻视寒门学子,而这般情况下他们更是要在科场上压倒寒门……
等等的一切铸就了荆川两地学风大兴的事实。且地方士绅,也受了刘备集团的公告,允许私人办学。甚至屡出人才后还可收到政府的嘉奖。便如当年显赫一时的颍川书院和司马徽的座下弟子群,出了多少搅动天下的大才贤良。
将这个时代的个人讲学发展到学院,算是一个不小的跨步。毕竟,就是在百多年后的东晋,也同样是以私人讲学为主。书院、学院那是到了唐宋时期才有真正的发展。(荀氏颍川书院太变态了)
成都城南的那家私学便是在这种“跨步式”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他的背后站着的仅是几个在成都说不上话的小士族,聘请名师,育其弟子,既是随大流也是给自家的子弟找一个呆的地方。毕竟益州的州学就在成都,还有蜀郡郡学和成都县学,有能量的士族已然早早的把自家子弟填了进去,州学不用想了,那里生源把关是极其严格的。而郡学却是有门路走通的,再则便是县学,只有实在没能量的家族子弟才会进入私学。
此制度的刚刚兴起,眼下的情形那是避免不了的,而刘备集团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去大办义学,只能是在每郡设立一所以供寒门学子求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