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帛是从许都传过来的,时间是在半个多月前,到庞统手中已经有三天时间了。从其中的内容来看,曹操已经是准备在入夏之前彻底吃了南匈奴,其打算是:分南匈奴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也就是以个个大贵族为头人,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令其左部居太原故兹氏县(今山西省汾阳东南)、右部居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南部居蒲子县(今山西省隰县)、北部居新兴县(今山西省忻县)、中部居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
若是成功施行,那么南匈奴部落组织虽然名义上虽还被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单于只是徒有虚名的称号,南匈奴政权彻底灭亡。
曹操敢把这东西拿到朝堂上讲,那必然是有绝对的把握。同时也是在压制朝堂上的不安分气息。自从去年曹军丢失凉州之后,刘备军的节节胜利让朝堂上的不少忠心汉室的大臣感到兴奋,以至于整个许都朝堂几个月来都隐隐让人感到有一股骚动。
曹操在这个时候宣布吞吃南匈奴,那就是志在立威。重塑尊风。南匈奴臣服于大汉百五十年,却一直都是保持着自己的独立自主权,直到现在,在曹操手中被彻底归纳与汉。这是一个相当让人振奋的消息!它表明,曹魏集团的实力依旧强大如昔,不可动摇。
“唉,靠这种威慑来捏服人心,对曹操来说这本就是一种退步。若是换成以前,不杀些人,曹操怎肯干休!”眼睛依旧在盯着丝帛,刘宪口中慢慢说道。
当年衣带诏事发,曹操是何等的血腥暴杀,那个时候他还是处于袁绍的压迫下,可心中的自信和对袁绍的蔑视使得他行事根本就毫无顾忌可言。那血腥杀戮已经是远远超出了威慑、立威、恐吓这些用意,而是纯粹的逆我者亡。
但现在……一丝微笑挂在了刘宪嘴边。
“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右部6千户居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
“呵呵,看来这刘豹数次拼命也不是没原因的,这已经是入了曹操的法眼了。”区区一左骨都侯,统辖部众竟然远远超过了右贤王去卑,达到了万户。看来曹操对他的满意非同一般喽。
“曹操施行的策略不足为奇,比起你写出的这个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不过隐隐的有些路子是相通的。”庞统对与那份信报也仔细琢磨过,倏然于心。现在与刘宪写出的八旗制度一相对比,差距他自然体会得出。
“半个太原郡,曹操真是财大气粗,这个咱们可学不来。”二十万人口正式迁入并州一口吞下,以刘备军现在的实力是消化不了的。也就是曹魏了,中部鲜卑、东部鲜卑和乌桓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已经臣服。且并州多年不经战乱,钱粮储备和人口密集度都要远超出北地、安定来。整个凉州,也就是曹军二次西征前的武威、金城二郡可与之相比了。
“曹操这个策略,一切基础都是建立在他强大的武力基础上的,没有了这个威慑,单凭那些司马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切实权,转瞬间就可会转到匈奴贵族手中,更何况他们这些贵族本身握的就有集兵权。”庞统带笑说道,看了曹操的这个策略,再看刘宪倒弄出的这个,实在是又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说曹操完全没有涉及到的软手段,就从强硬类措施的设定看:“众建以分其事,分而治之”,这一项两者都有表述。曹操的是把南匈奴划分为五部,然后各自迁入不同的地段;而刘宪已经不考虑鲜卑人内迁,便着手让他们内部部落林立,且各自划分牧场界限,强制性规定,无有刘备军的传令各部落之中不可相互开战,如果是因为草场、牧场等发生纠纷那可以到由汉人官吏与鲜卑上层贵族联合组成的裁决法庭公诉。而要是因为受了灾或草场不够而引发了饥饿,不得不外迁寻找牧场放牧,则刘备军完全负责未来的畜牧补充和度过灾难之前的一切短缺粮草补给。
不说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但单是这么的往外一说。给鲜卑人的直接感觉就是负责任,有担待。
而且划定了牧场就等于给大大小小的鲜卑部落划地为囚,他们在这片牧场内放牧,并接受刘备军的援助修建起一个或几个大小不一的部落驻地。这就等于是绑住了鲜卑人的双腿。往日的鲜卑人都是马养逐水草而生,现在他们有了固定的位置,其威胁性已经是降低了极多,同时也有利于在草原内地开设贸易市场,更好的圈禁鲜卑人。
再说说曹操定下的司马,大权在握,按照其设定就算死去卑、刘豹这些一部头领招惹了他们也会有小鞋穿,权力太大。若是贤良之人自然无碍。可要是碰上一个不识实事、严苛酷厉或是贪得无厌等等之类的人做司马,那简直就是把匈奴人往外推。而偏偏这样的官员总是不缺少,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的事情屡屡发生。
而刘宪提出的裁决法庭这有很大不同,他的体系与后世的法庭制度相符合,若是判下的案子,原告被告不服气,那就可以往上面报,直到最高裁决法庭。若还是不服气,而且法庭中陪审的鲜卑人贵族同样认为不合理,那就可以把官司打到刘备面前。真若是上告人占理,那负责审判的汉人官员悉数要受到责罚,职位越高责罚越重。
这就在感情上很好的给了面子给鲜卑贵族,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了刘备集团对他们的关护之情。
而更重要的一点,曹操在南匈奴五部大帅的位子接替人的选择问题并没有给予规定。而刘宪则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无论大小部落,其部落头人、大人的接替人必须接到刘备亲自颁下的册封旨意,如此才可以正式上位,否则就是篡位,其本部落中任何人都可以斩而杀之。若是本部落无力除奸,则周边各部落在得到刘备属驻鲜卑大臣的同意后,即可组成联军予以平叛。并且在平乱之后,各部落只需把缴获的一半马羊等物质上交,余下的部分和那个部落所有的族民、草原牧场就由平叛的各个部落给予瓜分。且接受了刘备亲自颁发的旨意后,其人还需要在一个月内起身前往成都觐见刘备。
在庞统看来,这一条简直是关键的不能在关键了,尤其是配合下面的一条自主选择规定,两项并举,其效果非同一般。
每年,刘备集团给鲜卑各部落一定数额的益州州学入学名额,那是愿去不去,随意。这一条可以是看作很简单很明显的一种汉化手段,但在配合了上一条的规定之后,意义就大变了样。
只要不是傻子他就会明白,汉人之主更会乐意把部落交给一个听得懂汉话,写得出汉字的人来管理。那些入了州学的贵族子弟,对于头人、大人的竞争力明显要超出那些没有进过州学的人。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可以把鲜卑贵族的汉化速度往前推上好几个档次。且都是自愿的。
刘宪没有过分剥夺部落头人、大人对其本部落的统治权,给予很大程度上的自治。那部落的军权自然也就不可能剥离出。只是刘备军有对鲜卑各部落都有兵马调集权,这一点是无可商量的。而根据战功,这些鲜卑部落头人的职位也就可以上下浮动,其好处就是,如果那一年大草原受了灾,战功高的部落就可以有限受到庇护。
等等诸条规定,刘宪给出的这些手段就是他根据印象中满清对蒙古的一些手段而写出的。其鲜卑各部落等级的辨别则是根据人口的多少来定,这一点都是和八旗制度这四个字有些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