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骁将

第680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莫名的笑意在关平脸上浮现,他也不知道刘宪此刻会在什么地方。理智上来讲,刘宪现在挥军急速南下是一正确的选择,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种隐隐无杳的感觉,这种感觉告诉他事情没这么简单!
——————————分割线——————————
塞北大草原的深处,一处无名的小泽旁边,五千刘备军、两千鲜卑附庸军正在磨刀霍霍。
关平心中那个杳杳无可及的感觉是正确的,刘宪确实是还有大事要做,收手并不在这一刻。
“秃头事件”后,刘宪部再次成批量减员,战死、重伤、无力再战者相加一起减员达到了八百多人。
刘宪率部并没有在秃头鲜卑多做停留,也没有再生什么事端,甚至连部落中的羊群都没有动,只是牵出了两万多匹战马。这边民愤太大,虽然血腥手段震慑住了他们,可万一要再有点过激动作刺激到了他们的神经,闹将起来那乐子就大发了。
刘宪率部继续向南挺进,一天之内全军换马飙飞了二百来里,然后大模大样的兵分两路去攻袭折掘鲜卑和契翰鲜卑,但实际上攻袭契翰鲜卑的那一路兵马却是虚兵佯动,五千汉军主力向西南赶了不到一日就连夜返回到了这个距离秃头鲜卑驻地不足二百里路程的小泽。而向东南方折掘鲜卑突进的那路兵马中途也折回来了两千鲜卑附庸骑军。
七千战力在这个小泽边上已经休整了整整两日。
“这么说梁习距离咱们这只有百里不到了?”一座军帐之中,刘宪正在询问着两名刚刚从北面返回的斥候。
“上将军,曹军骑军一日可行进一百三五十里左右,他们昨夜并没有留宿秃头鲜卑,而是越过了十里扎营,显然是不会在那里耽搁停留的。那么今天一日他们该就行进到距离咱们五六十里的地方宿营。那一片也正好有一个泽子,可供他们人马饮水。”
两人中年纪较大的那个起声回禀道,接着又往下说道:“李司马遣了小的二人转来回禀,不论这一消息是否可靠后面都还会有兄弟陆续转会通报。”李司马,即是李锋,现为斥候营假司马,原本是斥候队的副队长。
“好,既然是李锋认定的,那本将信得过。”叶晨被他派去了前方,后面的一摊子就由李锋负责。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老斥候,李锋的判断刘宪还是信得过的。“传我军令,全军集结,两刻钟后出发。”
夜袭,又见夜袭。
曹军有一万四五千人,再加上刘豹的两三千人马(鄂木勃率军留在了秃头鲜卑),总兵力两倍多于刘宪。正面相抗,即使曹军并州心兵战力不济,但单凭数量也足以让刘宪部伤亡惨重。所以,只能夜袭。
眼下刘宪手中握着的是川蜀凉州二十多万刘备军中七成的可战骑军,只要有一丝的可能,他就不会领着这支骑军同曹军同鲜卑拼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所以在之前的一系列战斗中,刘宪从没有与敌骑正面对决过,实力不允许他这样做。一万精锐步军,刘备军损失得起;一万可战骑军,刘备军是万万损失不起的。
七千骑兵,跟在他们身后的却是一万五千匹精良战马。先前在噔口渡河水,为了节省时间刘宪果断舍弃了随军带着的所有剩余战马。所以在全军渡过了大河之后,每人只有一匹战马可乘。但随着塞北草原的深入,在血屠秃头之前,他们已经横扫了三四个小型部落,每人再次配齐了一匹备用战马。在攻破秃头部落之后,又从秃头部落十多万匹存马中挑挑选选检出了两万多匹精良战马,如此便是一人三骑。其军全力突击,一日夜足可飙进三百里之远。
“现在,曹军主力距离我军只有六十里,正反都用不了两个时辰。大好时机,咫在眼前;苍天相赐,不取反咎。”刘宪淡然的眼神扫视着眼前的傅彤、刑茂诸将,一种战而必胜的睥睨之气在他胸中升起。“今夜突袭,务要一举溃敌,斩取梁习首级!”旬月之间,他率部转战几千里之遥,历经大小战四十余场,覆虏鲜卑军民愈三十万,虽然无一日不是在斤斤算计中度过,可这种纵马驰骋千里越野杀伐四方的感觉实在是极好!
或许是来自后世的灵魂作祟,刘宪虽然不畏惧正面作战可对于偷袭、突袭却是发自心底的喜爱,尤其是那种长距离奇袭。
只要有这样的机会,他一般是愿意放过的。比如当初在淮南,他就敢领兵冒险越江南下江东。之后在雍凉的一系列战事中,也无不充斥着“用奇”的身影。可是这些也仅仅是偷袭,取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绝不是长距离奇袭。以步军为主的刘备军是不具备大兵团长途奇袭的条件的。
刘宪的这个心愿直到了这一战才算是给圆了梦。一万五千骑军,这样规模的兵力当然说不上是大兵团,却已经能够让他心满意足了。
横扫千军如卷席,望着一个个鲜卑部落被自己踏于马下,望着一队队鲜卑骑兵被自己杀的溃不成军,刘宪心中真的很得意。
孙刘曹三家,打的再是激烈,杀的再是火热,多少无双智士盖世名将登场亮相,多少世间传扬青史留芳的千古佳话,那都掩盖不了内战这一事实。
这个时期的中原大地之所以没有沦落到西晋末年、五代十国亦或是明末清初的惨样,只能说是苍天护佑,让无数英雄豪杰降临其间。
势弱的江东、西蜀能够力下山越、南蛮,不足为奇。强盛的曹魏更是以一己之力藐视北方百年,其间无数精兵强将用在内战,而只是依靠着一些相对而言弱了不止一筹的兵将镇守北线,此情此景足以让后世中原历代朝廷汗颜三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