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按计划共有七卷,前三卷皆只一册,从第四卷起出现分册。剑桥大学出版社自1954年出版第一卷起,迄今已出齐前四卷,以及第五卷的9个分册、第六卷3个分册和第七卷一个分册。由于写作计划在进行中不断扩大,分册繁多,完稿时间不断被推迟,李约瑟终于未能看到全书出齐的盛况。
1981年9月23日,李约瑟于上海所作题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计划的缘起、进展与现状》学术讲演中,在感念王铃的同时,还说过这样的话:“在1957年王铃离开剑桥去澳大利亚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二卷业已出版。我认为剑桥大学出版社是值得称道的。当时他们接受的是一项不寻常的任务,知道这部书至少得出七卷,谁知以后竟要出到二十册之多。当时我作为汉学家,也完全默默无闻;人们只知道我是一个生物化学家兼胚胎学家。然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董事会却具有远见卓识,认为我们的编写计划应当得到支持,而且给了我们这样的支持。”又说:“王静宁去澳大利亚后,我说服了今天在座的鲁桂珍来代替他作为我的助手。当时她已经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秘书处工作了九年。九年的暌违,使她不太愿意再回到实验室去搞营养科学和生物科学了。我就劝她改行成为医药史、医学科学史和生物科学史的专家。我劝说她来到剑桥,全力投入我们的编写计划,甘苦与共。现在,她是剑桥大学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副馆长。”
[37]《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李约瑟著,王冰译,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38]在中国,翻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一直受到特殊重视。1964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有关部门把这部巨著译成中文出版,中科院即组织力量着手翻译,因“文革”爆发,此项工作未能顺利实现,一直到1975年才由科学出版社分为七册出版了原著的第一卷和第三卷中译本。在此前后,台湾方面在陈立夫主持下也组织翻译并陆续出版了第一卷至第四卷以及第五卷二、三两册的中译本,共14册。1986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与有关部门组织成立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为主任,一大批学术名流担任委员,并有专职人员组成的办公室长期办公。所译之书由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十六开精装,远非“文革”中的平装小本可比拟。所出各卷书目如下:
第一卷导论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4
第二卷科学思想史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6
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9
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物理学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罗宾逊(K.G.Robinson)部分特别贡献;1962
第二分册机械工程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65
第三分册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
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协作;1971
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纸和印刷
钱存训著;1985
第二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74
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
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协作;1976
第四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