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旧事

第115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最大武器则是在全球各地包括美、英、法、澳主要城市驻有的特派记者,并在内地设立的驻京、沪办事处,及遍及全球的采访站。
可是当时马氏兄弟靠着卖面粉赚来的钱,有钞票花钱请记者,能够越做越大,大笔投资。
社会环境又是十年之后,内地、海内外很多消息站都开放,顺着大势报几次国际新闻,报社自然能乘风而上,受普罗大众接受,而报道类型越多,越快,受众群体自然越大,读者也越爱看,这也是为什么“面粉报”被骂却能翻身的原因。
“龙门阵”是一招最好用,也干脆的手法,就跟后世网络扑街写手日更万字一般。
某种意义上,还有后世“门户网站”的效果,就算是打发时间,读者也爱看字数更多,品类更多的报纸。
何定贤懂得道理,但没有卵用,因为以现在的国际形势而论,各国记者证拿到的难度不一,有的根本拿不到,有的需要大价钱,社会形势比十年后要“沉闷”很多。
其次,有些地方派记者,做采访是需要立场的,立场不好,搭不上线也免谈。
最后,派那么多记者,搞那么多采访站是要花钞票的!
何定贤根本没有那么多钞票,也没有足够的身份摆立场,更没关系拿主要国的记者证,所以圈子又兜回来,报社必须先赚钱,赚到大钱,将来一切就好办了。
一旦《东方日报》的销量能够达到“三千份”以上,当前时代来讲,多少就算一个喉舌。
到时不管是为潮汕帮,为警队自己人,还是为公义、时政、都有资格发声。
来找他的,要他帮忙的也会多,《东方日报》将成为他手上比电影店、纸厂更重要的东西。
舆论的阵地谁都忍不住要来占领嘛……他就可以开门接客了……
问题来了,怎么把销量提高到三千份以上?何定贤决定请现成的“四大名家”替他出手,因为找打工仔毫无疑问是最省力,最省成本的方式,事实上,港岛“武侠小说”渊源已久,前朝时就有很多文人靠写小说谋生,30年代《黄飞鸿》系列的武侠小说都已畅销港澳台。
而真正让武侠火爆东南亚的原因是50年代“吴公义”与“陈克夫”在濠江的一场比武。
文章说到底是要结合时事的,时事有热点,相关文章才有热点,“武侠小说”也是蹭别人热度起家,何定贤蹭蹭“武侠小说”怎么了?大家都是出来卖的,谁也没比谁了不起呀!
吴公义与陈克夫何许人是也?
第93章 武林逸闻
吴公义乃“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其父“吴建泉”为“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其祖“吴全佑”为一代太极名师,其弟吴公藻亦是富有名望的武术高手。
吴公义本人在20岁时就出任SD省武术总教习,后担任过“上沪精武体育会”教习,黄埔军校教习等职,三十八岁时来港创建“建泉太极拳社”,是最早一批赴港的武林中人。
其父“吴建泉”则是首都体育所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上沪精武会和国术馆教授,还在首都打赢过美国大力士“威廉”,当时名震一时,是精武精神的代表人物。
其兄“吴公藻”也相继担任过军队教头、精武会主任、湘省总教习等职,战后太极拳发扬光大,吴氏家族出力繁多,战后诸多知名武师也多出“精武会”,“首都体育所”。
目前,吴公义,吴公藻二人都已经移居港岛,依靠“建泉太极社”给家人混一顿饱饭。
主要是给华人富商的子女当上门教习,体育老师,陈克夫则是刚刚拿到“远东拳王金腰带”的白鹤拳传人,属于中西兼习的实战派武师。
眼下的港岛由于战后大批溃败人士移居,文人、武师众多,各派传人皆有,当下出名的吴氏兄弟、未来出名的叶问,一个个都在苦哈哈的打工。
导致拳馆行业有所兴起,文化行业也孕育出“新文化运动”,大批拳师,文人都在想法设法的出名。
本来陈克夫与吴公义的比武,就是二人为了出头故意炒热度,先是吴公义在接受《中文之声》报纸采访时,大放厥词,表示太极拳实战力强,愿意接受所有中西方拳师的挑战。
随后新鲜出炉的远东拳王陈克夫一看报纸,哇哈,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啊!当即登报应战!
本来吴公义只是想吹吹牛,没想到,真有不讲武德的人出头,为了家门名声不得不出面应战。
那时吴公义都已经五十余岁正是身体衰老的时候,陈克夫却是三十多岁的当打之年,很不讲武德,但一众报社闻到热点,大肆炒作,最终吴公义在濠江摆下擂台与陈克夫对战,结局是前两局一胜一负,第三局二人破坏规则,乱拳招呼,打成“王八拳”,裁判最终判“和”。
当时港澳台都风闻此事,关注者不下百万,堪称是轰动一时,平手结局也让人不尽人意。
甚至传言吴氏太极拳同一位濠江富豪关系密切,擂台摆到濠江就是警告陈克夫不能打赢。
否则,就要陈克夫进濠江喂鱼!也有传言是濠江赌场开盘,收数千万,在背后操控拳赛。
不管事实是什么,市民们大为遗憾的同时,有报社关注到读者对武术的热情,于是专门邀请“金”、“梁”前来写作武侠小说连载,顿时报社销量大为提高,武侠小说的时代由此开始。
这场真实发生在1954年1月17日的拳赛,其实关键人物都已经具备,并且都是何定贤可以拿捏的“底层人物”。
一个靠着军官提携的太极拳武师,不管在武术圈名气多大,曾经有多威风,逃港之后没落困苦都是最底层!
只能拿笔杆子,内地资产都被充公的文人拿捏起来更毫不费劲。
作为报业人,没有热点就创造热点!
何定贤有心炒作热点把《东方日报》给盘活,自然要先联系“金”、“梁”二人,再联系拳师。
其实“金”、“梁”、“吴”、“陈”四人不给面子都没关系,港岛一大批战后逃难的人里挑不出几个背景适合,文材武材吗!
说起来,这场大比武颇有些上世纪“混元太极形意掌门人”大挑战的感觉,可见国人不论哪个年代对于擂台比武有天然的热爱啊!难怪读者会有“武侠情节”让武侠小说长红二三十年!
吴公义则大概是比“马掌门人”有真材实料的,起码没有在拳手面前输得太难看,导致比武后吴氏太极拳大火,“建泉太极社”报名者众多,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东南亚都建立起分社,濠江的擂台比武更像是一场“武术路演”。
何定贤询问猪油仔道:“有没有同他们讲,来报社是写武侠小说,不是当专栏编辑的?”
“讲了。”
猪油仔无奈道:“就是因为写小说才不来,姚馥兰回绝的时候就讲,当编辑赚得比写小说多,薪水比稿费更稳定,写小说死路一条来着。”
“呃……”何定贤发愣片刻,忽然笑道:“还是我犯傻了,现在谁都觉得写小说没前途,怎么会放着编辑不当来写小说。”
“你问他们,如果不用入职《东方日报》,下班兼职写小说行不行,一个字按照一仙来算(一分)。”
猪油仔点点头:“我再去试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