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定要赶快去,不过不是偷渡,也不是旅游。
宋志超的目的是最少要在香港待上三年,原因是香港作为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是最容易操盘股票的区域。而明年,也就是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股市震荡,宋志超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投资机会。
国内股市还没兴起,根本就不适合投资金融,只有香港,才是宋志超梦寐以求的投资圣地。
所以,宋志超一定要去香港,就算查永孝没使出这个借口,宋志超也会主动去香港走一遭。
怎么去?
宋志超的选择很简单——上学!
……
上学,可以去香港留学,然后拿着学生签证,呆在香港炒股,顺便还可以混个香港大学的文凭。
毕竟作为过来人,宋志超可是清楚地知道未来“文凭”的重要性。
这个年代最多的是“草莽英雄”,而十年,二十年后,草莽英雄就落伍了,你没有高大上的文凭,修饰你的简历,就算你中国首富,也会被人看不起。
这就是未来为什么TI富豪被认为是真富豪,那些挖煤挖矿的只能被称为土豪,大款,暴发户。
文凭很重要。
宋志超很清楚。
……
这个年代,香港有很多大学,比如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香港圣公会大学等等,都会在每年主动扩招一些内地学生做留学生,在当地学习。
不过这些正规的学校是不会轻易收留宋志超这种大陆学生,摆在面前唯一的选择就是香港的那些私立的野鸡大学。
这种大学开办在香港,表面上是为市民服务,实际上就是一家赚钱的公司,想上学,可以,掏钱就行。
于是宋志超就把目标锁定在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所附校。
这种大学,说容易进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尤其作为香港的邻居,近水楼台先得月,南粤地区每年进入这所大学学习的人数最多,能够达到十五人。
想要申请留学,就必须要有学校推荐才行,这个其实也很简单。
由于年代原因,南粤各县市有很多高校都有考香港大学的指标,宋志超只要能够和这些高校的校政处打好关系,塞上两万三万,作为学校的建设基金,然后把自己以前的学籍迁过来,就可以通过学校推荐,申请留学香港。
最终,宋志超选择了潘禺第三高中,作为自己去香港的跳板。
至于选择这所高中的原因很简单,这所高中并不起眼,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也不突出,升学率方面更是常年倒数,算是整个南粤最垃圾的一所高校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这所学校不像其它学校那样受欢迎,很少有人会在这里上学,作为跳板,跳去香港。
对于别人来说,这所学校就是个“鸡肋”学校,“垃圾”学校,没什么大用,毕竟好的高校,才更容易申请或者说考上香港那边的大学。但对于宋志超来说,这所高校却刚刚好,别人都不挤着进的,才最容易进去。
事实也的确如此。
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拉关系,走后门,宋志超很快就联系上了这里的负责人,一名姓钱的校长。
原来这位钱校长的侄女在万达制衣厂做工,主要负责缝纫工作。
戚万达也不知道从哪儿得知她的底细,知道她大伯是第三高中的校长,于是就提拔她做了制衣厂缝纫部的小组长。
这女的感激不尽,觉得自己受到重用了,在工厂地位上升了,工资也涨了。
在对方感激之余,胖子就顺水推舟让她联系上了那位钱校长,然后宋志超砸钱过去,让对方帮忙办理学籍。
香港就在眼前,就看过完年能不能真的过去。
第0150章 飞龙在天
因为办理学籍的缘故,宋志超第一次给家里人打电话,对于这个前任“宋志超”的家人,宋志超还是觉得有些不适应。
在电话里,宋志超不敢说太多,只是告诉家里人,自己找到一个机会可以去香港上大学。
就这一句话,电话那边就不吭声了,也不知道是吓着了,还是因为什么。
过了老半天,那边才说:“这要多少钱啊?”
宋志超这才明白,对方真的是被吓住了,被钱给吓住了,在他们这些老实巴交的人看来,去香港一定会需要一大笔钱。
宋志超就说:“钱的问题不用担心,只要我能过去,就可以一边打工,一边赚钱。”
电话那头这才“哦”了一声,又说:“你本来学习就很好,不上学是很可惜。”
宋志超就“嗯”了一声。
显然,双方没什么话说,思维都没在同一个频道上。
对方毕竟是家长,就又说,“过年回不回来?”
宋志超就说,“不回去了,要复习。”
那边就沉默了,老半天才说:“需要钱就跟家里说一声,这边还有些地,卖了地就能换钱。”
第一次,宋志超心中一热,说:“我不需要钱,其实我在这边打工赚了一些钱,过几天我让富贵寄钱回去。”
那边就忙说:“不用,你自己留着。”
宋志超就说:“还是你们留着吧,弟弟妹妹上学也很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