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掏耳朵,扭头看向聂玲,怀疑自己没听清楚。
“你再说一遍。”
“这张卡是真的——是美国花旗银行发行的‘Ultima’黑色信用卡,俗称黑卡!”
黑卡?呃,这名字怎么有点熟?
蔡胖子眨巴小眼,脑子努力搜索记忆。
很快,蔡胖子就记起来了,一直梦想着做“富人”,做“有钱人”的他,最喜欢翻看一些“财富杂志”,这些杂志有的是中海发行的商业杂志,不过蔡胖子最喜欢看的却是从香港台湾等地带过来的过期杂志。
在这些杂志中,其中有一期就介绍过这种黑色的信用卡。这种卡被业内人士称为“卡中之王”。据说,只有拥有这种黑卡,才可充分显示卡主的“尊贵地位”。因为这种黑卡不接受申请,只有银行主动邀请客户加入。据悉,运通的黑卡卡主就是极少数1%的顶级客户。而高昂的年费(1万元人民币左右)成了并不重要的因素。
正因为甄选了最优质的客户,因此银行对卡主的服务可谓“无微不至”。
对于黑卡卡主,是没有“信用额度”这一说的。有人曾经问花旗银行的负责人,如果黑卡卡主想刷卡买架飞机行不行?得到的答案是:没问题。
在客户服务方面,推出黑卡的银行都向客户提供“全能私人助理”服务。银行的承诺是:只要想得出的,都能做得到。
比如说,运通的一位黑卡卡主在法国南部致电银行的客户服务部门,称他和他的汽车搭乘了同一辆火车,但是他中途下车后,汽车却仍在火车上。结果,运通的客户服务部门居然成功地与火车公司联系,让火车停下,卸下其他的货物,找出卡主的汽车,让他继续旅行。
而香港本地的一位大亨在意大利一个偏僻的山村举行婚礼,他希望在婚礼上有舞狮表演,但又不希望表演者都来自香港。当时正值8月,很多意大利人都在休假,但是银行的客户服务代表还是遍寻意大利,找出一对学习中国功夫的意大利人,让他们抵达那个偏僻的小村庄表演。
诸如此类的“古怪”想法,银行客户服务都能一一给予满足。有人笑言,如果卡主想上太空,估计银行也能安排。
想到这里,蔡胖子猛地打了一个寒颤,捏在手中原本要飞出去的那张黑卡,瞬间变成千斤重……
他的手在发抖,嘴唇在发抖,浑身的肥肉在发抖……
这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竟然拨打了国际电话,查询了这张卡的情况,得到的答复是,“真的”!
瞬间,整个售房部都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
泥偶般地看着那张黑卡,看着坐在椅子上,模样坦然表情镇定的宋志超。
此时此刻——
所有人已经被这眼前的事实震惊的七窍出血,肝肠寸断!
怎么可能?
黑卡和这个年轻人——这个组合也太不搭调了。
这时候,宋志超终于饮口茶,咳嗽一声,冲蔡胖子轻轻地说了一句:“对了,你是不是很想知道我这双力帆鞋鞋底的味道?”
蔡胖子:“……”
脑袋充血,嘴唇发紫。
众目睽睽之下,他多希望自己能够昏厥过去。
第0701章 地产大亨
中海市,玫瑰花园别墅区——
作为“爱家房地产”的老板,熊耀华今年三十五岁,从十五岁蹬三轮开始,到如今成为千万富豪,他足足奋斗了二十年。
熊耀华不怎么显摆自己的发家史,但是跟他要好的人都知道他是苦孩子出身,家里穷的叮当响,小时候家里头一条裤子三个人穿,他妈,他姐,还有他,往往一个穿了裤子出门,另外两个就要光着屁股待在家里。
在熊耀华的印象中,自己根本就没有父亲,母亲的话是父亲出了远门打工,可是等到熊耀华十五岁开始蹬三轮的时候知道,自己父亲曾经因为偷火车上的煤摔死了。
等到熊耀华知道这个真相之后,他很悲伤,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个坏人,偷煤的不是坏人是什么。可是母亲却对他说,父亲是个好人,在那个年代偷煤只为让一家人吃饱肚子,只为冬天能有煤球取暖。
从那一刻开始,熊耀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活着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
怀揣这个信念,熊耀华开始了自己的奋斗,蹬了三年三轮之后,他用积攒的钱倒卖化肥,因此大赚一笔,一袋化肥赚两毛,最多的时候他一口气能倒卖5000袋,那就是一千块钱——七十年代的一千块,绝对是个触目惊心的大数字。
不过很快,他东窗事发,被一些眼红的同行报告了公安,人赃并获,他因为投机倒把罪名被关押了十年。
十年,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
进去的时候是十八岁,出来的时候是二十八岁。
1982年,他从监狱里放出来,继续折腾,这次他开始在火车站当搬运工,卖苦力,积攒本钱,而这一年恰好内地大片《少林寺》在全国上映。
熊耀华拿着卖苦力积攒的三百块钱,看准机会,一口气买下了所在片区电影院《少林寺》的电影票——一毛钱一张的电影票,他一口气买了3000张。
谁也没想到,《少林寺》会突然火爆全国。
在电影院一票难求,无数人因为买不到票而懊恼,这时候熊耀华把自己手头搜够的3000张票以“一元”一张的高价出售。
那个时代,还没有“黄牛”的概念,法律在这方面管制的也不算太严。
这让熊耀华如鱼得水,在三百变成三千之后,他继续使用这一招,依靠《少林寺》在全国上映的“时间差”,不断在各大城市,以及县城等地大肆抢票,囤积《少林寺》的电影票,然后高价卖给观看这部戏的观众。
胆大,心黑,脸皮厚。
通过做黄牛,熊耀华把这三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靠着这一仗,熊瑶积攒了差不多三万块的资本,在八十年代,三块钱绝对是个巨大的数目。
熊耀华就是靠着这些本钱,继续在商海上折腾,接下里他所做的就是卖对联,和卖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