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人也看了眼周围,眼皮子跳了跳,说道:“嘴在他们身上,笔在她们手里,想怎么说,怎么写,我们又能如何!”
秘书不言语了。
心中却不明白,一个华投行有什么好看的,怎么这么多人都要去观礼?
他却哪里知道,华投行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人过去,源于华投行对每个会员的优惠政策,你贷款有优惠,你投资有优惠,只要是你中华商会会员,那么优惠就无处不在。
雄厚的百亿资金,无处不在的福利,可以说,一个华投行足以让很多会员趋之若鹜。
……
华投行的成立,抢了会长选举的光芒。
这让李超人想不到,也让很多媒体都想不到。
以至于在太古广场附近,才得到消息赶来的香港各路媒体,疯了一样涌来。
“华投行怎么没半点声音,突然就宣布今天正式成立!”
“是啊,太匪夷所思了,今天不是商会会长选举吗,正要过去采访李超人的,现在可好撞车了!”
“李超人那边没什么好写的,你没看这么多人都来这里了吗?”
“说道也是,李超人也够衰的,好不容易坐上了会长宝座,还没威风够,就被宋志超抢了风头——估计那边都快没人了。”
这些媒体记者七嘴八舌乱说着,一边出示记者证件朝着太古广场附近华投行大厦门口挤去——周围已经拉起警戒线,一些被委派来维持现场秩序的安保人员早已全副武装,拭目以待。
……
太古广场,华投行成立现场——
当傅云亨,林万年他们驱车赶到这里的时候,华投行的其它股东和理事早已入场,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霍大佬,香港地产大亨李照基,以及向氏兄弟等人。
这种场面简直难得一见,很多之前没出席会长选举的大佬,例如何赌王,香港三大船王等人,此刻也纷纷到场观礼。
这就让很多媒体诧异了,由此可见宋志超的面子竟然是如此的大。
实际上,这次不是宋志超的面子大,而是他成立的华投行面子大——只要是稍有头脑的人就都知道,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华投行的业务将会超过汇丰和花旗成为全香港第一,原因很简单,几乎有一大半的香港大佬都是中华商会成员,他们与其把钱存在汇丰花旗,还不如存入自家这个华投行,因为高息;与其向汇丰和花旗贷款,还不如向自家这个华投行贷款,因为低息。至于华投行如何赚钱,宋志超也都讲得明白——华投行靠对外投资赚钱,而负责帮华投行投资的,就是他旗下毫无败绩的万鑫国际投资公司。
总之,凡是有眼力劲儿的,今天几乎都来到了这里,不为别的就为日后自家公司能够全方面地得到华投行的帮助。
一时间,整个成立仪式现场,人头攒动,大佬云集,热闹非凡!
第0784章 不信鬼神(上)
华投行,成立现场——
作为这家银行的创办者及主要投资人,成立仪式宋志超自然是不能不出席。
因此,这天大清早,宋志超没去参加商会会长选举,就直接赶到了太古广场。
作为香港第一家华人投资的本土银行,负责参与这次投资的万鑫国际投资公司总裁罗兰度以及大律师毕文峰,两人都显得很郑重,里外忙碌和折腾,有意把这次开幕仪式搞得热闹非凡,这倒让“甩手掌柜”宋志超开了一把眼界。
只见一张巨大的红色横幅悬挂在大厦门口上面。横幅上,是“热烈庆祝中华商会投资银行开幕”字样。
在横幅左侧墙壁上,则上贴着一张大型海报。海报上是以宋志超为首的一帮华投行一帮投资人。
海报上,宋志超头上打着发蜡,留着大背头,脑门贲亮,眼神锐利而又有神,此刻正端坐在一把老板椅上,一只手轻轻地按在扶手上,另一只手缓缓地拿着一支笔,似乎要在一份文件上签字。
在宋志超身后的左边,是作为华投行第一任行长的傅云亨,他也端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神色恬静,面带微笑。
与之相呼应的则是坐在右边的大佬霍鹰东,只见他端坐在椅子上,翘着腿,大亨姿势尽显。
在宋志超身后,则是率先加盟华投行的香港向氏兄弟,尤其在电影《赌神》中饰演过“龙五”这个角色的向铧强,只见他留着寸头,一张不苟言笑的脸上露着一丝极端的冷酷,用电影中的台词来说,这张相片简直酷得掉渣。
紧靠向氏兄弟的则是代表着何赌王家族的千金大小姐何朝琼,只见她长发披肩。娇艳如花,脸上洋溢着优雅的笑容,一只玉手轻轻地搭在宋志超的肩膀上,雍容华贵。
在海报后方,则是一干最后阶段才加盟华投行的众多香港大佬,比如说刘鸾雄,林万年等人。
这个海报看在一般人眼里,恐怕会说宋志超不懂得尊老爱幼,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毕竟很多大佬的身份都要比他高。
可是宋志超却知道,自己这个C位不能让,因为自己出了三十亿美金,可以说是华投行最大的股东,中间这个位子舍我其谁。
其次,宋志超就是要通过这张海报让大家知道,华投行不是按资排辈,而是靠实力来排顺序的,谁投资最多,谁加盟最早,谁就有资格坐在前面。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香港的另外一位地产大佬李照基。
李照基出生时,李家已拥有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间门店,经营着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刚一懂事,李照基就被送进私塾接受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并对念古书产生浓厚兴趣。10岁时,父亲还礼聘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梁教授做了李照基的新老师。梁教授发现李照基勤于思考,于是常结合课程提出一些问题,启迪他的思维。
有一次,在教授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梁先生要求李照基把这番道理结合现实生活去理解。很快,少年李照基就结合他已有大量接触的金铺生意给出一个老道的答案:“比方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至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梁先生听了以后感慨不已。
李照基从6岁开始,就被父亲安排进家里的商铺头学习做生意。母亲本来有点担心儿子年纪太小,不能应付那些年长的伙计,但李照基没过多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而且聪明机智,拥有极好的心算能力。
在金铺行业,有一句“打金偷金、打银偷银”的俗语。李照基进入店铺后,发现自己家的金铺也存在这个问题。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让父亲采取措施,但铸金匠又是奇缺的人才,得罪不起,因此而担心铸金匠离开后影响金铺的生意。进退两难中,他决定自己学习铸金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到12岁时,李照基已熟练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核心技术及知识,并很快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成为顺德无人不知的神童和黄金奇才,其鉴别黄金的眼光和炼制黄金的技术都令人称赞不已。他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靠人不如靠己,当老板,要有过硬的本领才行。
也正是靠着这个做人原则,李照基从金铺做到房地产,从五十年代发家,到现在雄霸香港一方,与李超人并驾齐驱,被誉为香港地产双雄。
这一次宋志超创立华投行,李照基是最快加盟的大佬之一,对于他来说,香港地产如今差不多已经做到极致,他的企业想要继续发展,必须要依靠内地,开拓内地市场,但这需要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多打开内地市场的人脉,毫无疑问,华投行给予了他这个机会。
首先,华投行来源于华人商会,而华人商会则与内地关系非常融洽,准确地是帮助内地改革开发,发展的桥头堡,很多港商在内地都有投资。
其次,华投行上百亿美金的基础金,足够很多大公司贷款,以贷款来发展自己公司的业务。